讓文化藝術的“中國制造”放異彩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2-08]
近日,“中國制造”的形象廣告片登陸美國有線新聞網(CNN)等國際主流媒體成了熱點話題。毋庸置疑,作為中國以官方形式首次在國際媒體上投放形象廣告,這一舉措不但體現了我國政府的一種國際化視野,更是“中國制造”軟實力的一種展現。
如今,“中國制造”已不單單指產品的現實性制造,更多包含的是“中國制造”的理念、“中國制造”的精神?!爸袊圃臁币仓饾u成為中國融入世界“地球村”的一個代名詞。因此,在筆者看來,“中國制造”作為一種不僅包括物質成分,也包括文化成分和人文內涵的全方位的商品,在國家形象塑造方面,文化藝術大有可為。
文化藝術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載體,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應該說是一種支撐力、創造力、推動力和傳承力,更具精神特質,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代表國家形象。如談到電影大片我們想到的是美國好萊塢,說起小提琴制造我們想到的是意大利,說到京劇就能想到中國等等,這些與文化藝術有關的制造,不但在促進一個國家品牌形象在世界范圍內有效傳播和被認可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而且它們所發揮的作用有時甚至大大超過那些國家特色并不明顯的形象廣告。原因就在于這些藝術作品具有特色鮮明和底蘊豐厚的文化積淀,它們在宣傳方面所發揮的效應比廣告更加生動,也更具潛移默化的作用。
事實上,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中國的文化藝術領域從來不缺乏優秀品質的“中國制造”,而且在促進中國形象的國際化表達方面,我們已經有很多實實在在的成果作為驗證。比如說在今年的9月份,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爾、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充分反映了世界對這些獨具特色、底蘊深厚的“中國制造”的一種高度認可。此外,像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北京國際音樂節等一系列具有世界合作特性的“中國制造”也為實現中國形象國際化表達搭建了良好平臺。
因此,如果將在國際媒體上投放形象廣告視為“中國制造”國家形象塑造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么接下來第二步、第三步該怎么走?筆者以為,充分發揮文化藝術這一載體的獨特優勢無疑是一個很有效的突破口。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