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西渡重洋:300年后東歸故里的中國"外銷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2-03



    上海博物館正在舉辦的“海帆留蹤:荷蘭倪漢克捐贈明清貿易瓷展”,展出了93件明清時期遠銷歐洲的中國貿易瓷器,它們在西渡重洋300年后終于重返故里,卻讓故鄉的我們開了眼界。

    17、18世紀,世界的輪廓逐漸分明,海洋貿易長足發展,通行的海洋法則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中西貿易則是這部史書上濃墨重彩的一筆。16世紀末,葡萄牙人為了避開阿拉伯中間商,開辟出了直接從中國進口貨物的航線。在葡萄牙成立東印度公司后,歐洲各國紛紛成立東印度公司,將中國貨物帶往歐洲。這是“雙贏”的生意,大量白銀涌入中國,而每艘安全回程的歐洲船舶都可能讓船主一夜暴富——據說,哥德堡號船上裝載的絲綢、茶葉、陶瓷如果賣掉,所獲收益將相當于當時瑞典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即使它沉沒了,打撈上來的四分之一貨物也補足了這艘船的所有虧空,還使股東分得145%的紅利。

    瓷器厚重,可放在艙底,是理想的壓艙貨。在1602-1604年之間,兩條葡萄牙帆船被荷蘭人截獲,船上貨物數以萬計,在阿姆斯特丹被拍賣,由此燃起了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狂熱。自從1634年中國方面回應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訂單后,17世紀就成為中國出口外銷瓷的鼎盛時期。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記錄顯示,每年至少有300萬件瓷器被運往歐洲。比起作為消耗品的茶葉和嬌嫩易損的絲綢,瓷器是曾經擁有世界上近三分之一財富的古代中華帝國最后的黃金時代的見證。

    一晃200年過去,20世紀20年代末,荷蘭人倪漢克的外祖父、銀行家本·范·希斯開始購買中國的瓷器。他對那些瓷器所知不多,購買它們往往純粹出于喜歡,覺得它們美麗。后來,他的女婿、倪漢克的父親加入到了對這些瓷器的欣賞和收藏中。1951年出生的倪漢克從小就認識那些瓷器,對那些藍白相間的紋飾十分著迷,對上面畫著的那些身穿“長裙”、梳辮子的男人和盤著發髻的女人感到好奇,他對遙遠中國的向往由此而生。1991年,倪漢克在父親去世后繼承了全部的瓷器藏品,并通過各種拍賣會,讓自己的藏品擴充了近40%。他買了一幢建于1885年的房子,天花板距離地面有4米高,非常適合放置傳統法式風格的胡桃木陳列柜,那里面擺滿了他的瓷器,有時他會在柜前坐上一兩個小時看那些瓷器。

    “收藏意味著,當你想要改變你的生活時,它會令你感到困惑和遲疑,”倪漢克對記者說,“如果我要做出某個重大的決定和行動,我必須輕裝上陣,這就是說我得為瓷器們考慮歸宿?!弊娓傅牟仄?,“身價”已百倍于當年,但他不想出售它們,也不希望將它們分贈給他的幾個孩子,他不想讓三代人收集起來的瓷器又分開流散。

    2007年,倪漢克到上海博物館看一個美術展,在這里,他發現了對他來說很罕見的官窯,也發現對中國本土而言,在歐洲相當常見的中國外銷瓷卻十分罕見。這使他決定將家族三代人收藏的97件瓷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讓那些外銷瓷器在300年后重返出生地,唯一的條件是:2010年,上博要在荷蘭海牙市舉辦一個“中國官窯瓷器展”。

    據上博陶瓷研究部主任陸明華介紹,這批捐贈瓷器除一件是日本彩瓷外,其余均為景德鎮窯產品,其中有一部分還是中國國內不常見的瓷器,燒造時間為明代萬歷時期至清代,絕大多數是康熙時期的作品。除了單純的青花瓷,這批捐贈瓷器中還有少量灑藍釉地青花和青花五彩描金瓷器,器形則包括盤、碗、罐、茶壺、熏爐以及不同造型的瓶,裝飾圖案從仕女圖、《西廂記》故事,到麒麟、花鳥、紋章,十分豐富。它們保存狀態較好,釉色光潤、造型別致、裝飾美觀,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其市場總價估計達數百萬美元?!耙恍┎荒軄砩虾?吹耐邢蛭掖蚵?,這批瓷器質量如何,我的意見是:整體上說,中等偏上,但其中有些是精品?!标懨魅A說,“而且,許多年來,國內的貿易陶瓷研究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缺乏研究資料。隨著近二三十年來處于古代航線上的許多沉船被發現,大量中國瓷器打撈出水,使得國內外的中國外銷瓷研究得以深入,大家對歷代運銷國外的中國瓷器歷史也有了更多的認識。這批瓷器的意義也在于此?!?

    展覽海報上的展品是一只乾隆后期的景德鎮窯青花帆船圖花口盤,制作它的工匠很可能沒有見過海船,他憑想象畫出了一艘帶著許多中國帆船影子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克拉克船,船在翻涌的波濤上前行,而船的周圍裝飾著典型的中國紋樣:童子戲蓮和魚藻紋,以及三條泳姿各異的魚。陸華明說:“這艘不倫不類的帆船,以及工匠顯然得心應手的傳統裝飾,無論如何,正是中西合璧、中外貿易的象征?!?

    B=《外灘畫報》

    L=陸明華(上博陶瓷研究部主任)

    B:世界上將中國與瓷器聯系在一起,是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嗎?

    L:明朝初年朝廷實行海禁政策,許多瓷器窯業一度處于停滯狀態。一直到隆慶元年(1567年),朝廷取消了長達200年的禁海令,于是大量中國瓷器通過海路航運,源源不斷地銷往國外,“瓷器之國”名揚全球。但其實中國瓷器的外銷由來已久,早在公元8世紀的唐代,大量產品已開始銷往亞洲地區。宋元時期,國內貿易瓷出口更多,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區的瓷器一直在對外輸出。當全世界都在使用陶器時,我們的祖先已在使用瓷器。

    B:我了解到從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到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這80年,被稱為一個重要的“轉變期”,這80年的意義重要在哪里?又到底是些什么樣的轉變?

    L:這80年間是中國瓷器對外貿易十分興旺的時期,也是景德鎮瓷器燒造風格的轉變時期,所以國外研究者把這一個階段稱為“轉變期”。也有的學者把所謂的“轉變期”的時間定在明萬歷后期到清順治末期。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