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大展”效果超預期 兩院合作更趨豐滿具體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1-26]
兩岸故宮分隔六十年后首度合辦的“雍正大展”在臺北故宮如火如荼地舉行,每周都有數萬人前往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雍正大展”的效果遠遠超乎預期,而經過這次大展,兩院今后的合作也更趨于豐滿和具體。
參觀人數多、滿意度高、出版物售罄
據臺北故宮提供的統計,自“雍正大展”開展日十月七日至本月中旬,參觀人數已超過二十七萬人,最高時達一周六萬二千多人,且參觀人數仍在陸續增加,有望創下歷年來同期之新高。
臺北故宮所做的觀眾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參觀民眾對雍正大展評價極高,對于空間規劃、展覽內容及展覽方式的滿意度均超過百分之九十八。而臺北故宮所出版的文物月刊及雍正相關出版物也銷售火爆,有的甚至連第二次加印都再次售罄,需要第三次加印。
李季說,起初會認為這次展覽是兩院合作的一個契機,可能會形式大于內容。但現在從多方面的反饋來看,展覽給觀眾帶來的享受和愉悅,大大超出了預期,其意義遠遠超過了形式。
研討會高手論劍 欲罷不能
伴隨雍正大展,還舉辦了為期三天的“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學術研討會,這是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共發表了二十七篇論文和三篇專題演講,與會者超過三百人。
李季說,研討會為展覽提供了學術底蘊。坊間關于雍正的各種說法很多,民眾想知道歷史上真正的雍正是什么樣的,從正本清源的角度來說,學術研討會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他指出,北京故宮對參加這次研討會非常重視,在全院公開征集論文,并與臺北故宮充分溝通,以保證研討會的高水平。而北京故宮一行九人參加研討會,陣容也是空前龐大的。以往參加國際研討會頂多派出二至三人。
“高手論劍,分外過癮”,李季如是形容研討會的情形:“主題發言、提問和討論總是超時,頗為欲罷不能。兩岸故宮同仁有著共同的基礎,我們在一起,總會有說不完的話。與會的是兩岸故宮各專業頂尖的專家,討論實實在在的內容,猶如雙方高手論劍,只恨時間太短!”
日后合作常態化 更趨豐滿與具體
李季指出,兩岸故宮各有所長、優勢互補。臺北故宮的館藏,對于北京故宮的研究員是極其重要的。從古書畫到瓷器、漆器,每個門類都有相當一部分頂尖的藏品在臺北故宮,而每個門類也都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者和論文在臺北故宮。因此,北京故宮的同仁們不僅渴望這種交流,更有種迫切性。
臺北故宮正在進行一個重要的項目,是研究文物的原生狀態。每件文物當年陳設在哪個位置,為什么要如是陳設等等,從中研究皇家的審美品位、藝術追求、人物性格等等。這就更需要回到北京的宮殿里才能更好地開展研究。
李季表示,明年兩院的合作,大框架下的每一項都更加豐滿和具體,有一些進入常態化。例如,互贈圖書方面,從明年開始按例互寄新出版物;明年十月,北京故宮將舉行“永樂宣德文物大展”,圍繞展覽將舉辦兩岸故宮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兩院未來新增合作計劃還包括:合作開展南宋玉器、宋代名窯瓷器、清內府鑒定、清代書籍版本、裝幀、裝潢等方面研究;兩院互換院史檔案和圖片等等。
李季說,兩岸故宮同仁都很專業,相處非常舒服,也很自豪。我們有著共同的傳統、共同的操守和情懷,不僅能在技術層面上一拍即合,更有一份親情。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有著共同的歷史責任感。這是雙方合作最重要的基礎。(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