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年一夢今朝醒 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啟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1-11]
50年前,浙江嘉興馬家浜村農民無意刨出的獸骨,讓世人“觸摸”到一個沉睡7000年的文明記憶。50年后的今天,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金庸先生手書的“江南文化之源”的遺址紀念碑,也在這橫跨7000年的文明血脈呼喚下,迎風佇立。
回眸:當之無愧的江南文化之源
嘉興市文物局副局長王登峰告訴記者,馬家浜遺址位于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現屬嘉興經濟開發區西南新區,面積1.5萬平方米,距今約7000年。
據悉,1959年3月,馬家浜的農民在挖“馬骨泥”積肥時,讓大量的獸骨、陶片和人體骨架重見天日。浙江省博物館、杭州大學歷史系等單位組成的考古隊來到了這片村民世代耕作的土地上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現墓葬30多座,房屋遺跡1座,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俯身直肢葬俗,以夾砂紅陶為主,以牛鼻式器耳、喇叭形圈足為特征,使用玉玦、玉璜為主裝飾品,斜背舌形石斧等,這些具有獨特性、典型性的文化遺存,完全不同于黃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態,改變了考古學界對于新石器時代青蓮崗文化的認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界的重視。
王登峰介紹,1977年11月,在南京舉行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正式確立了馬家浜文化?!榜R家浜文化屬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蘇、錫、常、杭嘉湖和上海地區。它正處于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大約到距今5500年時,發展為崧澤文化。在距今5000年左右,又演進到良渚文化。這一文化序列的發現和確立,說明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源遠流長,自成體系,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br/>
“馬家浜文化是當之無愧的江南文化之源?!蓖醯欠灞硎?,正是它的開拓、創新、奠定了豐富、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礎,為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成為領先一步的文明古國開創了堅實的第一步?!?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馬家浜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
蘇醒:千年文明記憶重現世間
王登峰表示,半個世紀以來,馬家浜遺址僅因基本建設而進行搶救性發掘了200多平方米。記者了解到,除去2005年11月和2009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對遺址做了兩次試探性鉆探調查外,基本沒有進行過深入的規模性發掘。
“五十年來業內對馬家浜文化的深入研究甚少,對它的深度認知不多。為比較全面地了解遺址的分布范圍、保存狀況及文化內涵,有必要對遺址進行新一輪考古發掘?!蓖醯欠宸Q,10月28日,國家文物局批準了嘉興上報的考古發掘方案,發掘時間預計3個月?!按舜伟l掘的主要目的是努力探究馬家浜遺址內先民聚落的四周范圍、內部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生產力水平等,為馬家浜文化研究開辟新的空間和角度,推動馬家浜的深入研究和弘揚。同時為馬家浜遺址公園和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更好的實物例證和嶄新的展現方式?!?br/>
于是,在五十年之后,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的專業人員以及嘉興市博物館的專業人員組成的考古發掘隊近日進駐馬家浜遺址現場,還在遺址保護范圍最北緣約300平方米的區域搭建了鋼棚。
嘉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助理陳建江表示,這次發掘是50年來對馬家浜遺址的再認識?!?959年的發掘屬于搶救性發掘,比較倉促,這次則更突出發掘的科研課題性質。即使這次的出土文物不多,但研究水平和方式在日益精進,通過考古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研究,相信對馬家浜遺址的認識也將更加全面?!?br/>
規劃:馬家浜遺址公園建設啟動
嘉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吳家騏表示,根據《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嘉興市政府編制了《嘉興馬家浜遺址保護規劃》?!敖涍^多次的專家論證、修改,該方案終于在今年8月獲得了國家文物局批準。規劃專門設立了‘遺址發掘區’的概念,就是為了將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結合起來?!?br/>
“馬家浜遺址公園是嘉興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十大保護工程之一,也是嘉興經濟開發區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一項實事工程?!眳羌因U稱,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馬家浜文化,以馬家浜遺址發掘為起點,馬家浜遺址公園的建設也開始啟動。
據悉,整個公園將分為遺址發掘現場展示區、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區、文化休閑服務區等三大功能區塊,其中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區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將以展示環太湖地區和馬家浜文化考古發現成果為主,介紹這一時期的生產、生活及社會組織等基本知識,將在12月舉行奠基儀式。而文化休閑服務區則以文化活動、餐飲、特色產品為主要內容,為游客提供休閑服務,以帶動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