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秦腔文化周”將在京拉開帷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1-05]
由陜西省文化廳主辦的“陜西秦腔文化周”將于11月16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這是秦腔繼1958年大規模進京后,再度以集體形象亮相北京舞臺,也是打造陜西文化品牌、保護繼承秦腔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項重大舉措。
屆時,觀眾將分別在梅蘭芳大劇院、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解放軍歌劇院欣賞到精彩的秦腔綜合晚會和《杜甫》、《三滴血》、《橋彎彎·月圓圓》、《浣花溪賦》、《母子恨》5臺秦腔精品劇目。
秦腔是流行于我國西北地區主要的劇種,唱腔悲壯慷慨、粗獷豪放、婉約動聽,深受西北人民喜愛,被譽為中國梆子腔的“鼻祖”。在數百年的發展演變中,創下了數度輝煌。清乾隆年間,秦腔藝人魏長生數次帶秦腔入京演出,廣受歡迎。辛亥革命時期,西安易俗社以李桐軒、孫仁玉、范紫東、高培之等為代表的一批文化人,以“輔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為宗旨,創演了五百余部秦腔改良劇目,其中《三滴血》、《柜中緣》等劇至今盛演不衰。1938年,民眾劇團在延安成立,以馬健翎為代表的藝術家用“舊瓶裝新酒”的形式,大量編演了反映邊區人民斗爭生活的秦腔現代戲,如《血淚仇》、《窮人恨》等。新中國成立后,秦腔院團、班社曾多次晉京演出;上世紀80年代,陜西省成立了振興秦腔辦公室,研究、組織、策劃振興秦腔工作。2006年,秦腔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傳承秦腔藝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陜西省文化廳副廳長劉寬忍表示,近年來,陜西省文化廳通過舉辦陜西省藝術節、秦腔演唱大賽、中青年演員專場演出等多種方式“推人推戲”,對陜西戲曲的傳承、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此次舉辦“陜西秦腔文化周”,將集中展示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秦腔藝術所取得的新進展、新成就,正是“推人推戲”的一個戰略性措施。
他介紹,本次活動凸現三大特點:
第一,演出劇目多樣。6臺劇(節)目,既有新編歷史劇,如反映“詩圣”杜甫坎坷一生、憂國憂民博大胸懷的《杜甫》,描寫唐代名妓薛濤和元稹愛情故事的《浣花溪賦》,反映青年人誤入歧途、導致家破人亡的古典戲《母子恨》;又有傳統經典劇,如近百年盛演不衰,至今炫目耀眼的《三滴血》;還有秦腔現代戲,如關注老百姓普通生活、抒發老百姓真情實感、講述老百姓至善至美博大情懷的《橋彎彎·月圓圓》;還精心策劃一臺秦腔薈萃演出,可讓觀眾在雄渾的秦聲秦韻中,欣賞到陜西秦腔老中青新優秀演員的精彩唱段和不同行當的精湛技藝。
第二,演出團體全面。參加“陜西秦腔文化周”演出的劇團,有省直的、市級的,還有區(縣)的,觀眾可以全面了解目前秦腔在陜西的整體發展狀況。
第三,演員陣容強大。參加演出的不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馬友仙,著名老藝術家李瑞芳,還有陜西戲劇界實力派演員李東橋、李娟、譚建勛、王新倉、李淑芳、惠敏莉、柳水濤等,以及深受觀眾喜愛、嶄露頭角的陜西秦腔新秀。這些活躍在當今秦腔舞臺上的一批優秀演員,大多在觀眾中享有盛譽。
在秦腔文化周演出期間,主辦方還將于11月20日在京召開秦腔研討交流座談會,進行學術探討,廣泛聽取京秦兩地專家學者以及秦腔愛好者的意見和建議;在京演出結束后,陜西省文化廳將于11月26日在西安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晉京劇目展演月”活動。(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