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本無“節” 何時面紗能揭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1-05]
2009第七屆全國(廣州)性文化節落幕了。在相關的報道和評論中,筆者注意到,論者們對未諳性文化、疏于接受性教育的民眾,流露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怨氣。的確,性教育在我國仍舉步維艱。在傳統的觀念中,男女之事,是“無師自通”的,無需啟齒,也難以啟齒。這種觀念至今仍有“廣闊市場”。有人說,實施性教育當“從娃娃抓起”。然而,在中小學課堂尤其是農村中小學課堂上,性教育基本上還處于“空白狀態”。在一些農村中學,性教育的內容僅現于生物教材中,課時也極為有限。而這些內容竟連生物老師也常常羞于啟齒,于是,學生就只能在“自學”中偷偷摸摸地了解簡單的性常識。在“性教育投入不足”這種現實背景下,廣州的性文化節,事實上成了不少人接受性教育的“唯一課堂”———除了這個“課堂”,又有多少人能通過正常途徑獲得科學的性知識?
只有在性文化節,才敢于說性,提及性文化;在其他場合,卻談“性”色變。這實在是性教育的不幸與悲哀。筆者以為,性文化本無“節”。期望性文化能脫掉神秘面紗,回到成人的生活中,活躍于中小學課堂上。唯其如此,性文化才能得到科學的解讀和更好的傳承。(宋維宙)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