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繪畫是我生命的痕跡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1-05
    沉寂畫壇10年,潘公凱近日以“靜水流深”亮相中國美術館,再次技驚四座。畫展“靜水流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在中國水墨畫上厚積薄發的潘公凱。而之前,我們更熟悉的則是作為教育者的潘公凱,因其相繼擔任中國美院、中央美院兩所著名藝術學院的院長,而在教育界聲名赫赫。

    “我始終把自己的作品和其他的事情一樣,看成是我生命的痕跡?!迸斯珓P說,語氣中除了一份作為藝術家的超脫,更有一份作為教育家的認真和執著。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綠色繪畫論”的提出,標志著潘公凱學術研究的“生態意識”與逆風前行的文化自信,到最終確立了“格調”說作為近代中國畫價值中心的重要地位,由于多年美術文化的積累和藝術理論的諸多著述,潘公凱已被外界公認為學者型畫家。

    “中國畫以意境、氣韻、格趣為最高境地?!迸斯珓P的父親、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曾一語點出中國畫之根本。受其影響,潘公凱對國畫創作理論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始終將“格調”看作近代中國畫的核心評判標準。此次參加“靜水流深”畫展的40余件作品,涵蓋了他自稱“大筆大墨”的大幅暈染作品,也包括了靈動灑脫的水墨小品與意象書法作品。

    潘公凱的水墨畫用色很少,從攝取月光水影間寂靜空幽之境的《月初墮》,到抒寫鄉野水澤中千古寂寥之情的《仲夏之夢》,再到收放自如、元氣淋漓、長40米的水墨長卷巨構《野水空山圖卷》,畫面的構成性的布局所彰顯的結構美,與充滿抒情意味的筆墨情趣緊密交融,兼具理趣與情韻,突顯出他對“神韻”、“意境”、“格調”的獨特追求。

    專業人士指出,此次展出的水墨畫,顯示了潘畫由早期的靈巧、灑脫到現在的淳厚、力透紙背的變化,是潘從理論到實踐的一種全新嘗試,是在繪畫思想上對一種中西文化碰撞的倡揚,是對中國畫獨特發展路線的探索。正如中央美院的一位老教授所言,此次潘公凱的畫展是以文史哲為創作根基,顯示了創作者很高的文化思考、學術辨識和藝術品格。

    潘公凱在為其父潘天壽的畫冊《尋求精神性》所作的代序中寫道,“精神性是藝術品的價值之所在,而精神性又不能只局限于藝術家個體的精神性,它必須融會到更為宏大的背景之中?!焙翢o疑問這種精神性正是潘公凱畫展的核心追求。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