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絳彩的收藏與鑒賞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0-29]
標簽:淺絳彩 陶瓷史 瓷畫 百姓投資 民窯 中國 收藏 周曉松 饒中亮
淺絳彩的出現,可以說是應運而生,亦可說是生不逢時.
清末民初,封建王朝的消亡,使得文人雅士得以突破千年形成的器型,構圖,工藝上的種種桎梏,在瓷器上盡情展示自己的藝術天分,還可以落上自己的名款.淺絳彩借鑒傳統中國繪畫技法,逐步形成了所謂瓷畫的藝術形式.可以說,淺絳彩對我國陶瓷藝術從傳統走向現代,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但那又是一個戰火連天,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根本無法專下心來專事瓷業.國家百廢待興.官窯沒了,民窯又沒有水準.所以,淺絳彩通常沒有大器,也因為并沒有一定的創作程式,沒有什么觀賞日用器皿之分,拿來就畫.加上制瓷工藝粗糙,釉彩容易磨損.我們可以想見,在當年一定是離經叛道之舉,在我們上千年陶瓷傳統面前,顯得如次弱不禁風,僅僅大約流行了五十年,便逐步推出歷史舞臺.
今天,人們收藏的范圍越來越大,對歷史的反思也越來越深刻.突然間,開始意識到淺絳彩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應當占有一席之地的藝術品種和事件,非常值得珍視和收藏.但是,由于淺絳彩在歷史上,官不管,民不重的境況,別看距我們的時間并不長,但收藏的難度可是不低:
首先,是資料的匱乏.現在流行的淺絳彩的資料,可以說少之又少.市面倒是有一些所謂供百姓投資收藏類的小冊子,敘述不嚴謹不說,還頗多錯誤.更有甚者,把假貨也當珍品堂而皇之入典.淺絳彩的作品,多有名款.這些作者名重一時,但流傳下來的個人資料很少.而且,有些可能永遠也找不到了.這不能不說是撼事.資料的缺乏,使的收藏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給造假者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現在憑空捏造的這一類作品非常多,一小件的盤,碟類居多.
其二,是整器,大器少見.現在很多人還是很難想通,千年歷代瓷器精品紛呈,為什么要收淺絳彩的殘器?加上淺絳彩的作品,多在壺,碗等日用瓷上繪制,和觀賞瓷的那種拒人千里般的高雅似有格格不入的風格.在瓷器收藏中,它應當是算做小眾的,遠遠沒有形成氣候.可以這樣將,我們今天收藏淺絳彩,更多的是基于一種歷史的情結.它的工藝倒是其次的.如果不能克服這個心結,恐怕不能對淺絳彩感興趣.
我對淺絳彩的興趣,是基于我對當代名瓷的溯根尋源.現在資深望重的當代名家,很多是受到"珠山八友"的影響或教育,甚至是他們的后代.而"珠山八友"以及同時代的藝術家,又是直接受到淺絳彩名家們的指教.比如淺絳彩名家周曉松,自己不但從繪事,還傾心執教,培養了一批陶瓷藝術家.
數年前,我自己也曾一度萌生專事淺絳彩收藏的意愿,但是苦于上述的原因,終沒有堅持下來,只得到一點點藏品.現在,淺絳彩更是越來越難以收集了,價格也大幅上升.
因此,我對從事淺絳彩收藏的朋友,總是懷著一分理解和敬意.假以時日,淺絳彩的收藏與鑒賞,一定大有可為.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