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山西省張蘭古鎮 穩坐"中國古玩第一村"交椅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0-25]
在中國收藏界若談到山西張蘭古鎮,幾乎無人不曉。
山西省介休市張蘭古鎮上擁有現時中國農村最大的古玩市場,是品種齊全的古玩集散地。當地人自豪宣稱:張蘭古鎮一直穩坐“中國古玩第一村”的交椅。
深秋,在當地幾位收藏界好友招引下,記者有機會來到此名聲在外的千年古鎮一游,切身體會古玩名村的古韻風情。
剛踏進小鎮,只見一里多長的街道兩旁一家緊挨著一家擺滿古玩地攤。攤位上全是各式瓷器、玉器、銅錢、硯墨、牙角雕等。記者注意到,攤點后面,便是任何一個內陸小鎮上都能見到的小商店、小超市、飯館。
時近中午,操著各地方言的“掏寶人”在街上你來我往,因古玩招引來滿世界游人把小鎮攪得好不熱鬧。
千年古鎮家家藏寶戶戶賞古
張蘭小鎮素有收藏古董、經營古玩之風。一直使當地人難以忘懷的是當年張蘭鎮一本流落到臺灣的《金瓶梅》孤本的故事。據說,上世紀二十年代,小鎮上有本《金瓶梅》,后來從這里傳到北京,然后又越過海峽,被一臺北市的愛好者所珍藏。
當地有記載,擁有千年歷史的古鎮,張蘭與平遙、祁縣等晉商大家相鄰。在明清時期商賈云集,竟有“小北京”之稱。每到逢年過節時,鎮上許多人家在家門前壘旺火、搭彩臺,其中最具特色是各家彩臺上擺放古玩、字畫等藝術品,顯現另一番別有文韻的吉祥與富有。年年歲歲,由此也形成張蘭鎮特有的“家家藏寶,戶戶賞古”古韻遺風。
鎮上年長者稱,即使在往日戰亂年間,張蘭人也沒忘記收集那個時期的油印品、干糧袋、糧米票、賬單、書籍等。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張蘭人囤積了豐厚的收藏品,其文化含量、藝術含量和收藏數量都令人驚嘆。
當地負責人曲志鋼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當地的古玩買賣被取締,古玩市場從地上轉入地下。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市場越來越松動,從事古玩的人也開始多起來。張蘭很快就有一千多人在經營古玩生意,加上周邊村莊的幾千人,張蘭古玩收藏熱勢不可擋。鎮干部幾經籌備,張蘭古玩市場終于建起。九年前,全國第一屆收藏品交流會在此間拉開帷幕。
古玩第一村引來商機無限
記者在張蘭古鎮中見到,初具規模的古玩市場有兩處。街上擺占古玩的攤點已達千余家,更有數百家古玩商鋪早已在當地安營扎寨,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十年前,張蘭鎮籌集資金五十余萬元人民幣,興建五千平方米的古玩市場,建造近百間工藝品商鋪,為舉辦全國收藏品交流會提供便利。
去年,張蘭鎮村委又拿出資金,修建了雕龍畫柱、古色古香的二層樓四合院古玩城,與古玩市場遙相呼應,形成名副其實的古玩一條街,成全國農村最大的古玩市場,是國內屈指可數的規模大、品種全的古玩集散地。
“靠著全鎮六千多經營戶的共同努力,八年來我們的古玩市場經營得很好,一年一度的收藏品交流會也辦得很成功?!闭f此話的是張蘭古鎮前任干部宋迎年。他高興地對記者說,古玩市場發展為當地引來商機,如今很多人家都蓋起二層小樓,當地有車一族達三百多戶。
采訪中得知,為把古玩市場做得更大,當地政府部門今年秋天把古鎮所有街面全部徹底進行修繕改造,張蘭小鎮再現風格高雅、古色古香氣息。
離開張蘭鎮時,當地干部表示,要把張蘭建成古玩收藏者的寶庫,古玩愛好者的一方樂土,更是古玩研究者的圣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