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行旅"展深圳開幕 關山月海外寫生變革畫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0-24]
10月11日,“異域行旅:關山月國外寫生專題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展出。作為關山月美術館改造后重新開館的第一個專題展。展覽以館藏關山月建國初期歐洲寫生作品為主體,同時又作合理延伸,將關氏在建國前和改革開放以后的國外寫生一并展出,共計作品50余件。
展覽將關山月海外寫生的創作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加以陳述:民國時期、建國初期和改革開放之后。主辦方介紹,關山月作為近現代美術史上為數不多的有著多次海外寫生經歷的中國畫家之一,對于國外題材的表現進行了不斷探索并在每一時期都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成為中國畫史上重要的學術文本。對普通觀眾來說,也可藉此認識到這位藝術名家創作上的一段別樣情趣。
民國部分主要展現的是1947年關山月赴南洋一帶寫生,他以一個游歷者的身份觀察、欣賞著異國的風情。在《南洋寫生》系列作品中觀眾可以發現,他試圖把敦煌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異國的感受結合起來,在繪畫語言和形式方面做了有意義的探索,形成了關山月少有的筆法空靈雅逸,傅彩蒼潤古厚之風。
建國初期,伴隨著剛剛起步的新中國的外交需要而展開的一系列文化交流,使得畫家得以再次涉足海外,領略異國的風情,并訴之筆端。
改革開放后,國門大開;思想的解放和外交的拓展,使得晚年的關山月可以頻繁地遠涉海外,日本、美國、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遭遇異域人文風光
引發中國畫筆墨變化
中國畫傳統的創作理念中,強調“師造化”,因此不少藝術家都曾有過“行萬里路”的游學經歷。著名者如張大千的壯游激發了畫家對自然山川靈性的感悟,以及傅抱石1949年之后三次遠行引致的畫風的“三變”,都已成為藝壇佳話。然而以中國本土自然風光和哲學思想為根基的中國畫,數千年的流變中已經形成了極其完善的、獨特的表現語言。而當這種表現語言遭遇到并非傳統熟悉的山水風光和人文生態時,就存在極其迫切的創新要求。
主辦方介紹,近代以來,伴隨著國人世界觀的改變和客觀交通條件的允許使畫家得以游歷國外并進行實地寫生成為可能,與此同時,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如何真實表現國外題材也隨之成為近現代中國畫家面臨的又一新課題。關山月的多次海外寫生經歷以及留下的大量作品,對探討20世紀中國畫筆墨語言和異域題材的表現,無疑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關山月美術館相關負責人透露,館方試圖以“關山月國外寫生專題展”為開端,對20世紀,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中國畫家的國外寫生作學術性的梳理和展示,以期引發學界的進一步關注。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