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全國展訊

    “國家遺產”當代藝術展在深圳開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0-22
    10月17日,“國家遺產”展在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開幕,這次展覽展出了王廣義、汪建偉、盧昊、曾力、隋建國等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作品,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觀照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腳步,提出他們關于“國家”的思考。據悉,這一展覽是“國家遺產:一項關于視覺政治史的研究”項目的一部分,在展覽舉行的同時,一個囊括了哲學、法學、城市規劃學、社會學、人類學、藝術史學等多個門類專家學者參加的研討會,也于10月18日在展覽現場舉行。

    兩座具有特殊意味的城市

    歷時近兩年的“國家遺產:一項關于視覺政治史的研究”是由黃專、約翰·海雅特主持,何香凝美術館OCT當代藝術中心(OCAT)和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藝術設計創新研究院(MIRIAD)共同開發的文化視覺史研究項目,它由巫鴻、汪暉、趙汀陽三位學者的重要論文、多位當代藝術家參加的重要展覽以及相關的歷史圖文資料構成,這些成果以一個思想史與視覺史研究文獻集的形式呈現。該項目與英國曼徹斯特最為前衛的非營利性藝術空間角屋畫廊共同主辦,2009年4月至 6月期間在英國曼徹斯特舉辦,10月17日到11月30日移師至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展出。策展人黃專表示,曼徹斯特和深圳是兩座具有特殊意味的城市,它們分別代表了工業革命起點、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發祥地和中國現代化試驗地,這種意味更使這一項目具有了某種文化象征意義。

    談到進行國家視覺遺產研究的初衷,策展人黃專說,一個國家的視覺遺產就是在其形成過程中,通過視覺方式體現出來的文化問題,他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觸發人們討論我們這個國家的文化特征、語言特征、精神品質等一系列文化問題?!霸谖鞣绞?、十九世紀近代國家建立時期,文化界都討論過類似的問題,這個問題甚至掀起了很多藝術運動的狂潮,比如德國的狂飆運動?,F在中國正越來越強大,我覺得我們可以有更加開放和寬容的心態來討論這個問題?!?br/>
    藝術家塑造視覺歷史

    與一般的當代藝術展覽相比,這更像是一個文獻展,照片、檔案、影像和模型構成了整個展覽冷靜、理性的基調。王廣義的作品《東風-金龍》是本次展覽中看上去最像藝術作品的展品,藝術家把中國生產的第一輛汽車“東風金龍”用藝術的手法復原出來,后面配上了毛主席當年第一次看到這輛汽車的照片,從汽車由一種工業產品在中國演繹為一種文化、政治和消費符號的過程,探討現代化工業產品在中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命運;隋建國的作品《大提速》,拍攝了北京環鐵的一系列照片,通過“提速”這一現代化課題在中國近現代國家鐵路設計中的歷史演進,研究“速度”這一現代化觀念對重塑中國人心理、精神、價值及生存環境的復雜意義,藝術家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這么快?除了快,我們還可以做什么?”

    曾力的作品《水城鋼鐵廠》和汪建偉的作品《觀禮臺》都是進行多年的藝術項目,曾力更是一開始就坦言,“這個項目還沒有結束,我還要繼續下去”,藝術家通過采訪、照片、文獻考證、影像等方式,藝術地記錄下現代化國家成長的軌跡。

    盧昊的作品《復制的記憶》制作了一個廣告燈箱一樣的北京地圖,藝術家說:“在這個地圖上面像幽靈一樣漂浮著幾座北京城樓,只是它們已經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弊鳛樯L在北京的老北京人,盧昊通過對北京城九座古城門的虛擬復制,以一種文化烏托邦態度對中國城市建筑進行的視覺文化史“研究”。

    引起西方藝術史家關注

    “國家遺產”展由五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研究性作品組成,它們分別從工業、政治、城市、文化等角度探討國家視覺遺產中的意識形態、精神價值、權力符號意義,及它們與中國“現代化”這一獨特歷史個案的關系。與此同時,三位中國著名學者巫鴻、汪暉、趙汀陽的論文又為這一課題的展開鋪墊了學術基礎。

    在這個研究項目中,看起來完全沒有聯系的哲學家和藝術家被納入一個課題之中,但他們彼此的作品又是完全獨立的,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發表了不同的看法,策展人把他們的成果收集成資料,呈現在觀眾面前。黃專強調,這些都是沒有經過價值判斷的材料,希望引發不同專業文化人新的思考。

    曾經遠赴曼徹斯特參加展覽的藝術家汪建偉介紹,展覽在曼徹斯特展出期間,適逢世界藝術史大會在當地舉行,西方藝術史家對這個展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汪建偉說:“最令我感到興奮的是,這次展覽我們不再僅僅是在交流中確定自己的差異,也不再僅僅是互相展示自己的優點,以博得對方的稱贊。我們所關注的問題不再是地區文化問題,而變成一個公共問題,引起世界其他國家學者的共同關注?!?br/>
    不同領域學者加入討論

    以這個展覽為起點,OCT當代藝術中心曾與《讀書》編輯部于2007年12月共同舉辦“視覺遺產:政治學還是藝術史”座談會,這次會議使該項目的文化意義得以初步顯現。與會者包括費大為、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劉驍純、呂澎和巫鴻等重要學者,主要圍繞中國近現代國家觀念形成中的視覺元素展開探討。

    在這次“國家遺產 ”(深圳站)展出期間,OCT當代藝術中心聯合北京大學視覺與圖像中心,組織與此項目相關的學術研討會。會議借助北京大學多學科平臺和學術研究力量,邀請當代中國人文科學各領域最為出色的學者集聚,從不同角度廣泛而深入地探討國家的構成、顯現及其文化傳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