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社會異化"很厲害 基本沒有了自己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0-20]
與以往藝術家扎堆的展覽不同,“國家遺產”展上,扎堆的是各個不同領域的人文學者,尤其是在10月18日舉行的研討會上,同濟大學歐洲思想研究所的高宣揚、北京大學建筑系方擁、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李孝聰……這些藝術界陌生的名字,令人更加懷疑,這還是一個藝術研討會嗎?為什么要把不同專業的人文學者,都請到這個藝術展中,策展人黃專有自己的想法。
記者:在國家遺產這個研究項目中,觀眾能夠看到的一部分是學者的論文,一部分是藝術家的作品,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邏輯關系嗎?
黃專:其實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我只是根據他們各自關注的問題,把他們劃分到了不同的主題下面,但他們自身是沒有什么關系的。
記者: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藝術家、文學家、哲學家都在一個圈子里,在學術上互相都有影響,但現在,大家似乎都是各玩各的。為什么在這個活動中,您要把不同專業領域的學者匯聚到一起,是不是想恢復這個傳統?
黃專:是的,我的確有這個想法。一個國家的藝術、文化、哲學,必須有內在的聯系,對于一個民族來說,脫離了任何一個環節的思想都不可能是完整的。上世紀80年代,這一傳統曾經有短暫的延續,那時文學界、藝術界、哲學界都有很廣泛的聯系,但這是在啟蒙時代的聯系,只是思想上的同盟,結合還不深刻。到90年代以后,這種結合發生了斷裂,這里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各個領域的高度專業化,第二個原因就是受到商品經濟的影響。
這個變化其實不是中國的問題,現在世界上所有文化國家都存在這個問題,人文科學高度專業化和高度商業化,使得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中斷,全球的很多知識分子都在呼吁,人類的思想應該是一個綜合體,而不是像工業產品那樣生產零部件。這樣的現實使得人文科學的每一個領域都缺乏吸收其他領域資源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大家只能在自己的領域里想自己的問題。比如今天的這個問題,如果脫離了社會、脫離了哲學、脫離了藝術,思考都將是單維的。我個人一直想促成這種聯系,但也許是因為長期的互相隔閡,每個人只能自己談自己的,很難觸及其他領域的問題,但我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的,這是一個開始。
記者:您剛才說現代國家建立過程中,藝術界常常充當先鋒作用,中國當代藝術是不是能起到這個作用?
黃專:我覺得沒有,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當代藝術被商品社會異化得很厲害,基本上沒有了自己。當代藝術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思想問題。思想界跟我們的問題一樣,或者更嚴重。一個思想沒有藝術,肯定是沒有維度的思想。所以在這個展覽中,我們提供的是一些沒有經過價值判斷的材料,希望剔除一切先入為主的觀念,越客觀就越開放,各個領域的人都可以來發表看法,我們希望這個展覽是個藥引子,引發更多的討論。 (責任編輯:王婉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