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內畫佳作屢屢拍出幾十萬上百萬元高價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10-04]
專家稱最早內畫鼻煙壺名家是廣東人
鼻煙如今在國內或許已經不再算是一種大眾潮流,但是用來容納鼻煙的鼻煙壺卻越來越成為一種收藏風尚。從9月9日至13日,《中國冀派內畫鼻煙壺作品展》在廣州市東風東路的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展出,300件內畫鼻煙壺異彩紛呈。鼻煙壺泰斗王習三的幾位高徒也在現場表演內畫技藝。
四大內畫流派
藝術特色
京派:古樸渾厚、色彩典雅;
冀派:立意深邃、書畫并茂;
魯派:豪邁灑脫、線描流暢;
粵派:裝飾華貴、色彩艷麗。
冀派創始人50萬元創下
當代鼻煙壺拍賣最高紀錄
在國內鼻煙壺界說起王習三,幾乎無人不曉。作為冀派鼻煙壺的創始人,他開創的這一流派已經擁有了約10萬從業人員,形成了包括鼻煙壺研究機構、培訓學院、雜志刊物和產銷體系在內的龐大藝術產業。今年5月由瀚海拍賣公司舉辦的首次現代內畫拍賣會上,他的作品《百蝶圖》以50.96萬元創下了當代鼻煙壺價格的最高紀錄。在他的影響下,涌現了王冠宇、王又三、王百川、付國順、陳潤璞等國內外知名內畫名家。正如美國著名收藏家艾倫森夫婦著文說:“王習三不僅是中國最偉大的內畫鼻煙壺藝術家,而且在扶掖后進時誨人不倦,傾囊相授。他無私培養了整個一代的新內畫家,從而復興了內畫藝術?!?br/>
鼻煙壺屢拍高價
展覽策展人、珍品館館長譚偉彬表示,上世紀70年代我國內畫形成了京、冀、魯、粵四個內畫藝術流派。經過數十年發展,最“年輕”,誕生不過40年的冀派,近來已經發展成為內畫技法最全面的流派之一,所有繪畫風格技巧幾乎都能在冀派內畫中得到體現。
鑒定標準:
內畫放大數十倍不變形
譚偉彬介紹,鼻煙壺有深厚的世界文化基根和成熟的交流體系。從近幾年中外拍賣市場看,清代的鼻煙壺屢屢拍出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好價錢。
什么樣的鼻煙壺才是真正的好玩意?實際上,鑒別內畫鼻煙壺的優劣好壞,與鑒別書畫類似,主要看意境、筆法、用墨、用色、落款,加上內畫鼻煙壺的形狀與畫意、畫面與鼻煙壺的大小比例是否協調。名家繪制的內畫鼻煙壺會講究各個方面的和諧統一,題材、意境又絕不落俗套。譚偉彬表示,一個比較簡單的鑒定標準是:一只好的壺,放大后,不丑就是好壺。這是因為,繪制小的圖樣雖然運筆復雜,但是在一些瑕疵之處也不太容易看得出來。而放大之后,這些部分的問題就會凸顯。一些大師名作,其兩寸大小的鼻煙壺內畫放大數十倍后仍是一幅不變形的美圖,不亞于一些名畫家的畫作。
譚偉彬說,收藏內畫鼻煙壺當然是大師的最好。從畫種看過去一直收傳統國畫的最多,但油畫等風格也越加受到歡迎,曾經有位藏家買過一只油畫鼻煙壺達4萬元。隨著內畫鼻煙壺成為一門大生意,一些大批量生產的做法也出現。其中比較常見的是采用照相技術,將事先設計好的圖樣涂在瓶的內壁上。如果從“旅游紀念品”的角度而言,這樣做并無不妥。但從收藏角度而言這些瓶則沒有太大價值。
清代內畫鼻煙壺最鼎盛
反手作畫很考功力
鼻煙起源于美洲印第安人,經歐洲在明朝萬歷年間由意大利人利瑪竇傳入中國,但用瓶裝鼻煙卻是中國人最先使用,最初是用傳統玻璃藥瓶子盛放鼻煙。而內畫鼻煙壺的起源傳說在乾隆時期一位能書會畫的文人嗜好鼻煙,因家中破落,只好拿空鼻煙壺用竹簽刮壺壁鼻煙解癮,無意中刮出的線條優美如畫從而得到啟發,內畫由此而生。至今鼻煙仍是廣東潮汕地區一些人的獨特愛好,而王習三主編的“中國鼻煙壺圖典”中也記載,有據可查的最早內畫鼻煙壺名家是廣東新會人甘恒文??梢娝诤茉鐣r已經是廣東玩家們的一種品位收藏。
一件內畫鼻煙壺作品的完成,首先要從選料開始,主要是透明玻璃,透明度較好的水晶、茶晶也被用于制作內畫鼻煙壺。在選好材料并進行掏膛處理之后,還要用金剛砂、小鐵球和水在壺內來回搖動,進行磨砂處理,直至內壁細而不滑。最后,利用彎曲成鉤狀的竹筆蘸上顏料在壺的內壁反向作畫或寫字。一般來講,瓶口徑不過5毫米,身懷絕技的內畫大師們憑借其精湛的書法繪畫技藝和敏銳的感覺,在看不清筆尖位置的條件下反手作畫,以極大的耐心創作出一件件鬼斧神工般的精美藝術品。因此,也是中國一門獨特的國粹。從保存至今的大量內畫鼻煙壺作品中可以看出,內畫鼻煙壺的創作在清代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名家輩出,有名姓的內畫大師就有30多位。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