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緝光致力于收藏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
將陳列展出私人收藏的大量珍貴文物
被稱為“收藏狂人”的新會旅美鄉親、海外著名華人收藏家林緝光經過多次考察,決定在新會興建一家林緝光藝術博物館。該博物館位于新會動物園旁邊,將于9月28日正式動工興建。建成后,林緝光將在美國收藏的大部分文物運回新會陳設和展覽。
收藏傳世最古老的中國璽印
林緝光在曼哈頓蘇荷藝術區開設了一個近5000平方米的“世陽堂”,收藏了唐堯的玄圭、商王武丁的12枚骨制令璽、張旭和吳道子共同創作的書畫長卷、武則天的石雕頭像、與北京故宮獨有的唯一藏品相配對的宋朝紫檀寶座以及中國古代的紫窯、汝窯、官窯、歌窯、定窯的精美瓷器。收藏界認為“世陽堂”的各類稀世藏品可同北京和臺北故宮的部分藏品一比長短。中國歷史和古文字專家、中國藝術品文物收藏家和鑒定專家伍錫強曾專門去“世陽堂”考證,發表論文指出:林緝光在其“世陽堂”珍藏40多年的12枚古璽,據其內容、制作之貞人(商代史官)及字體風格等特征推斷,當是商王武丁之遺物,迄今有3200多年,為目前發現的傳世最古老的中國璽印。
他感慨地說:“我所關心的并不是如何積累財富,而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為弘揚與發展中華文化做一些有益的工作?!睘榇?,他牽頭成立了海外中國文藝復興協會并擔任會長,為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愿興建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媲美
林緝光說,清末到二戰年間在外國侵略者對中國大地擄掠的過程中,眾多國寶文物流失、流傳到海外,務必要使這些珍貴文物回歸中國。有鑒于此,林緝光長期致力于收集流傳在海外的中國古代文物。他今年60多歲了,希望在有生之年實現他“北有故宮博物院,南有林緝光藝術博物館”的宏愿,希望在家鄉建成藝術博物館后,把他的大部分藏品運回家鄉展出,使之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這個想法得到當地政府及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
林緝光生平經歷
半工半讀成就藝術生涯
林緝光祖籍新會古井洋邊村,1939年出生于澳門,后隨父母回到家鄉新會。1945年與在加拿大經商的祖父恢復聯系并得到資助,6歲到廣州培正小學讀書;1948年舉家遷居香港。11歲時被著名藝術家、教育家丁衍庸收為入室弟子,從此畫藝大大長進,還學會了對中國古文物的鑒賞和收藏。15歲考進香港新亞書院(即現在的香港中文大學),次年他轉入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藝術學院,從此開始全面接受西方藝術熏陶。
但他的祖父不支持他學美術,中斷了對他的經濟支持。由于當時他既不愿意拋棄自己的志向,又未懂得變賣收藏的古董,只好半工半讀,生活極其艱苦。1962年,林緝光以全優的成績名列畢業生榜首,卻因當時加拿大嚴重的種族歧視,竟然兩年都找不到工作。
在往后的日子,林緝光更加發憤圖強,24歲已被當地譽為加拿大最有前途的青年藝術家。他精通繪畫、書法,致力于中國古文物的鑒賞和收藏至今已有半個世紀之久。
林緝光現在收藏著很多文物,也很富有,但生活依然簡樸。年過六旬的他精力充沛,每天工作很長時間,而他的夫人充當他的助手,開店也是親自打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