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前衛藝術品鮮有說明 欣賞還是猜謎?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09-18]
“這是在欣賞藝術,還是猜謎?”在剛剛落幕的第三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簡稱“上海當代”)上,面對鮮有文字說明、甚至連作品標題也空著的前衛藝術品,不少觀眾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從2007年第一次著陸上海展覽中心,“上海當代”展品的定位從來都是前沿、具有探索性的。今年,“上海當代”更是首推“發現:發現當代”單元,在2000平方米的空間里網羅了近20年來國際上頗具影響的新興藝術作品——概念藝術、波普藝術、裝置藝術、影像藝術……沖著這些新鮮名詞,5天的時間,30000余名觀眾涌進了上海展覽中心一探究竟。只是,這樣的藝術熏陶也是讓人費思量的——現場所有作品少有解釋,就連必備的作品標識卡上也只用英文簡單地標明作者名字、創作時間、代理畫廊等,有些甚至連作品名稱也省去了。觀眾只能一邊欣賞,一邊吃力地揣摩作品所要表達的意思,一次次在審美習慣和個性思考中糾結不已。
觀眾:有點懵也有點亂
“有點懵!”望著一個由眾多圓形、長條形日光燈混搭而成的裝置藝術,觀眾劉小姐一臉茫然。她告訴記者,她一走進展廳,就被這個造型獨特的作品吸引了,但看了許久也沒看出個所以然;而一旁的標識卡也只說明,它由日本藝術家東恩納裕一創作,名為《枝形吊燈》。于是,她向旁邊的工作人員和其他觀眾詢問,其結果是:她被告知了三種完全不同的答案,且沒有一個讓她徹底明白的。有人說,這個作品倡導的是極簡主義;有人說這展示的是日本戰后的生活狀態——沒有哪個國家像日本那樣喜歡極為明亮的白色日光燈;還有人說東恩納裕一是想借日光燈的明亮反襯人們心理上的虛幻……
一旁,中國藝術家劉韡“炮制”的裝置作品《廚房辯論——怎樣才是你要的美好生活》也讓觀眾看得云里霧里。從外表看,這就是一整套嶄新的充滿了金屬質感的廚房設備,而它的真實身份卻是重現美蘇“廚房辯論”的藝術品。這個濃縮了半個世紀歷史的“廚房”,淪為了照片的背景——很多觀眾在“廚房”里對著相機拗造型,甚至打開冰箱和烤爐探探里邊的虛實,仿佛在逛家博會。
展方:觀眾反應很正常
面對觀眾種種頗為滑稽的反應,本屆“上海當代”策展人之一的汪建偉表現得相當平靜:“挺好!這就是當代藝術,它沒有強制性的欣賞要求,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甚至允許觀眾覺得它沒意思,反倒是所有的觀眾反應一樣才更有問題!”
他認為,觀眾的行為恰好也是許多當代作品的主角。比如本次展出的日本藝術家大卷伸嗣的《花逝何方》。它是一條長30多米的大紅毯,上面用白粉做出復雜精美的花紋圖案。地毯中間一段被繩子圍了起來,其余兩端任由行人踐踏。作者有意識讓你任意踩過地毯,將花紋破壞,以創造出新的空間,所有參觀者的腳步也變成藝術品的一部分。
至于有些作品連名字也不標明,汪建偉的解釋是,很多當代藝術家是拒絕用兩個字或幾個字概括他的思想的?!澳歉杏X像他準備了一大桌菜,結果你只帶了一個小盤子,根本裝不下?!?br/>
專家:價值評判缺標準
作者自得,觀眾若失。對此,業內人士有另一種解讀——對比傳統藝術擁有相對固定的審美尺度,當代藝術至今沒有建立一個公認的價值評判標準,哪怕它早已不是一個新興藝術領域。自從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以及“大地魔術師展”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后,當代藝術在過去的20年中幾乎輻射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全球每年有70多個雙年展,成百個當代美術館及藝術中心每年都要舉辦上千個藝術展;數不勝數的收藏、基金會、學術刊物,還有培養一代又一代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學院。
在本屆“上海當代”論壇上,俄羅斯先鋒派專家BorisGroys的發言也佐證了這一觀點。去年夏天,他曾想做一個關于當代藝術的維基百科,“當我們要做一個菜單結構以方便讀者閱讀檔案文件時,我遇到了難題。一開始想按照‘派別’來編排,但發現在過去的20年基本上沒有任何明顯藝術派別的出現,而且藝術家也已顯然對創造派別本身失去了興趣。那么,按照‘媒體’來編排呢?也行不通,當代藝術家都傾向于同時用不同媒體來創作?!搅俗詈?,我們發現沒有什么參照物或者標準可以用來編排過去20年所發生的藝術?!?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