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存在誤區 對近現代歷史文物的征集刻不容緩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08-15]
最近,國內有關文物部門加強了向社會征集近現代歷史文物實物的力度。但是,從實際的征集過程看,其效果不如人意。
對近現代歷史文物的認識存在誤區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對近現代歷史文物的認識還存在誤區。一是認為近現代歷史文物在時間上離當代比較近,存量多,價值不大,因此,對近現代歷史文物的重視征集保護程度要遠遠弱于古代文物。實際上,近現代歷史文物的存量雖然比古代文物要多得多,但對近現代歷史文物如果不注意征集保存收藏,也是遺失一件就是一件,失而不會再得。特別是由于近年來各地大興土木,城市建設熱火朝天,不少近現代文物往往首當其沖,不受重視,或受到嚴重損害,或被隨意遺棄。而事實上,許多近現代文物看似平常,卻有十分重要的實物學術研究價值。比如,上海歷史博物館曾征集到一件在城市建設中被發現的19世紀80年代的消防龍頭,看似毫不稀奇,但它卻是上海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消防龍頭。如果缺了它,對上海近代消防發展史的研究就缺了一件重要的實物。二是以文物的市場價值來等同于其學術研究價值。不少人以為近現代歷史文物尤其是革命歷史文物缺少市場經濟效應,因此根本不把它當一回事。這種僅以市場價值作為文物價值大小的衡量標準對近現代歷史文物的征集是極為不利的,使不少目前尚不具有市場價值但有研究紀念價值的近現代文物白白流失。如上海正廣和曾經向上海歷史博物館捐贈過一瓶有80余年歷史的瓶裝蒸餾水,雖然沒有多少市場價值,但是對我國早期民族飲料工業的研究卻有相當的意義。
應采取靈活收購政策多渠道征集近現代歷史文物
目前國內有關文物部門對近現代歷史文物的征集,主要還是依靠社會無償的捐贈,即便給予捐贈者適當的物質獎勵,也還是屬于象征性的。對此,有關專家建議:是否能夠在鼓勵社會踴躍無償捐贈近現代歷史文物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更加靈活的符合市場原則的收購政策,多渠道征集這些歷史文物。這樣,一些近現代歷史文物,尤其是部分極其珍貴稀有的革命歷史文物會浮出“水面”,得到更好的保護。
據專家介紹,目前對涉及到一些高級領導人的革命歷史文物,國家規定不允許進入市場流通,只能無償捐贈。但是,其他的一些近現代歷史文物是否能夠進入流通領域,并無具體的規定。因此,為了有利于近現代歷史文物的征集,有關方面是否能夠制定一套相應的近現代歷史文物征集的具體政策。如具體規定哪些近現代歷史文物只能捐贈,不可以進入市場;哪些可以在市場流通,但是只能定向賣給國家機構;哪些完全可以由民間流通收藏。這方面,可以從國家目前對古代文物流通的規定中得到一定的啟發。如現在國家規定:有些古代文物,可以在市場上流通,但是不允許出口,必須由境內機構購買。這樣,既讓一些珍貴文物能夠從“幕后”走到“前臺”,不致流失,又為國家機構征集文物尋找到了一條新途徑。國內一些知名文物機構近幾年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尋覓到不少珍貴的古代文物。
征集到的社會主義時期文物更是少得可憐
目前,近現代歷史文物的征集還很不均衡,征集的面還比較窄。在各地區征集的近現代文物中,社會主義時期的文物尤其少得可憐,有的省市幾乎是空白。
不少地區沒有專司征集和收藏近現代歷史文物職能的博物館。近現代歷史文物的基礎征集整理研究工作均十分薄弱。除了少數單位,近現代歷史文物的檔案普遍沒有建立。已經經過專家確認的近現代歷史文物的建檔后續工作也沒有跟上。大部分近現代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的保管條件不如古代文物保護單位。缺少資金、設備、技術和人才已經成為制約近現代文物保護的一大瓶頸。而在近現代文物的鑒定確認方面,更是存在種種遺漏。
許多地方對近現代文物的征集收藏保護根本沒有完整的計劃,而是“隨波逐流”,走一步算一步。久而久之,許多近現代文物就會散佚。到時候再想收集,恐怕晚矣。因此,近現代歷史文物的征集已成為文物征集工作的當務之急。(張立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