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迷信故事跟風普遍 文物收藏熱下的冷思考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08-14
    當下,文物收藏熱正在肆意蔓延。這種熱火中,有幾種現象值得注意。
    一是迷信故事。

    美麗的故事總是讓人著迷。于是:但凡露面的古董基本都是祖傳的,或是戰爭年代偷出來的,或是哪年老宅子里掏出來的。人們喜歡聽這樣的故事,卻忽視了文物本身的價值。而事實上,動人的故事大多都是瞎編的。信了故事,買回家仔細一瞧,上網一搜,或許你會發現:這物件在哪兒哪兒都能批發。

    在北京,經??匆娨律酪h褸的“民工”,在路邊擺著一件沾滿泥土的各種模樣的物件。一般自稱在老家挖的,或是工地上不小心踩到一個模樣古怪的物件,現在只想換點路費回老家。有時候想,哪天咱也去工地碰碰運氣,踩個古董去?不能說,沒這可能性,但絕對是小概率事件。

    更有甚者,有人拿出與某某大家的合影,以此證明珍貴性和真實性。曾有一個臺灣人拿出一件東西,附上與蔣介石的合影照片,宣稱此為蔣家從故宮運到臺灣的國寶。不過,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要么是蔣委員長走眼,要么就是運輸途中被人掉包,要么就是持寶人在編故事。事實上,現在的照片處理技術,完全可以讓任何一個人和奧巴馬合影。

    除了迷信故事,在文物收藏熱中,跟風也是普遍現象。

    4年前,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火了!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它拍出了超過1500萬英鎊的天價!于是乎,全民上下共賞元青花。炒作者、收藏者、評論者,甚至造假者談論的,只有元青花這一個話題。仿佛偌大一個中國,值得收藏的古董卻只有元青花,而無其他了。緊接著,全國上下冒出不知多少真真假假的元青花,也不知道多少人因之而傾家蕩產。

    當然,跟風不只限于元青花。君不見,市場上只要是木頭的,就號稱是黃花梨;只要是銅爐的,都強調是宣德爐;只要是玉,都說新疆和田玉,或者是羊脂玉?,F在真是盛世中華——所有的珍寶都上街了?

    盲目的跟風蒙上了藏家的慧眼,也使得部分文物蒙上塵埃。和田玉是好,難道別的玉就不好了?白色的玉石是好,其他色澤的玉也各有其美不是。在古玉收藏領域,首推的當是文化價值,而不是玉質或者色澤。2009年出產的白玉雕件有價值呢,還是漢代的青玉、碧玉有價值呢?自然是后者。

    可惜的是,現在一些非常精美的古玉雕件,就因為不白而不被重視,這實在匪夷所思。追玉只追白,而忽視其文化價值,這是一種市場的誤導。在我看來,不看文物價值,只看材質的,這是在收藏“建材”,而非收藏文物?!敖ú摹敝皇禽d體,如果載體上沒文化、沒歷史,自然稱不上是文物。

    因為迷信,因為跟風,收藏界打眼的故事比比皆是。那么,做文物收藏,如何才能少打眼?個人覺得,要想少打眼,除了擁有冷靜的頭腦,不對故事偏聽偏信,不跟風外,還需要以淵博的學識、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洞察力做為基礎。當然,真正成為高手,還必須時刻走在一線。

    幾十年來,我經常去一些古玩市場與行業人交流??纯船F在新的仿品仿到什么樣的地步,隨時刷新自己的眼力。古玩是一門“比較科學”,稱為眼學。只有真假新舊不停地反復比較,眼力才能不斷地提高。玩古玩就不能離開一線,否則很容易被作假者打眼。

    我一直信奉“活到老學到老”這一至理名言。文物的經濟價值,催生了大量懷揣發財夢的藏家。提醒這樣的收藏人士,多下點工夫,琢磨點“真功夫”,才是根本之道。當然,我也樂意和大家分享收藏經驗。(孟憲清 作者為我國知名文物收藏家、高級雜項鑒定評估師)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