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斤巨鐘如何掛上樓頂至今是個謎
“廣州惠福西路上隱有一口‘禁鐘’,敲之不得。曾有官員一敲之下,城中死嬰千余?!笨戳恕稄V州故事》中的這一段話,你想不想去惠福西路看看這口廣東最大銅鐘?不用怕,大膽去看吧,因為那在古代其實是一口火警鐘。
《廣州故事》里有這樣一段話——“廣州惠福西路上隱有一口‘禁鐘’,敲之不得。曾有官員一敲之下,城中死嬰千余?!薄敖姟钡墓适率钦娴膯?,它懸掛在何處?除了“禁鐘”,廣州城內還有什么鮮為人知的寶物?
記者昨天從廣州市文史館獲悉,最新結集出版的第二集《廣州故事》日前再次進入廣州購書中心暢銷書榜,里面的動人故事迅速在街坊中流傳,有市民甚至按圖索驥,以求親眼證實這些傳說中的寶物的真實性。
廣東現存最大銅鐘
“禁鐘”是否如傳說中如此嚇人呢?這個《廣州故事》中的傳說令很多人都想探個究竟。本報記者也按捺不住,在實地驗證后發現,傳說的真實性雖難以推敲,但這口千古流傳的“禁鐘”仍坐落城中,保存完好。根據《廣州故事》記敘,“禁鐘”位于廣州惠福西路五仙觀北面的坡項古樓上。其樓名叫“嶺南第一樓”,創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
從坡下向上仰望,非常雄峻。走入古樓,可見樓上高掛著一口巨鐘。據廣州市文史館館員馮沛祖于書中文章介紹,此鐘高3.04米,口徑2.1米,重逾萬斤。造型雄偉,是廣東現存最大的銅鐘,鑄造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
此鐘后人稱為“禁鐘”,顧名思義,是禁止敲擊的意思。據傳,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有官員撞擊此鐘,城中死了千余嬰兒,第二年城破,以后就禁止敲擊此鐘。清乾隆年間,重建此樓,當時附近有很多居民染瘟疫而死,更有說,此鐘位居申位,像人肺肝,敲擊則驚擾居民。于是人們也把嶺南第一樓稱為禁鐘樓。
“禁鐘”實為火警鐘
重達萬斤的巨鐘又是如何懸掛上樓頂的呢?這個疑團至今無人能解,古人的智慧也讓今人贊嘆。經過數百年的戰火和歷史云煙,“禁鐘”被完好地保存下來,實在是羊城中的一大“寶物”。記者發現,有關方面已經將此鐘作為重點文物遺存,加以保護?!敖姟钡牡涔?,在老廣州人中也流傳已久,不過,記者采訪中得知,許多年輕人也是從《廣州故事》中才得知城內原來有這樣的一口敲不得的“禁鐘”。據介紹,自從此書出版后,到五仙觀探訪“禁鐘”的人比平時多了數倍。
據專家考證,“禁鐘”的傳說有很多,但是敲擊則令城中嬰兒死亡的故事有后人杜撰之嫌。但是“禁鐘”建造的本意確實是禁止敲擊,因為此鐘高懸城中制高點,是為了用于報警的,當城中何處有大火發生時,可以敲擊示警。當鐘聲響起,聲震全城,也好讓人們趕快救火。
城內掌故
王勃絕筆
留于廣州
據記者了解,《廣州故事》已經出版至第二集,該書由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蘇澤群主編,眾多民俗工作者和文史專家加盟編撰,每一集都集納了99個羊城的經典掌故。
除了第一集中的“禁鐘”等外,第二集中的首篇“王勃絕筆留塔記”也讓人讀了為之一震,原來名聞古今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人生中的最后一篇壯麗詩篇就是在廣州寫就,并且永存于廣州城內。
這篇王勃親筆的《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就位于今天廣州六榕寺的碑廊。據該書作者、市史館的方知介紹,六榕寺的前身就叫寶莊嚴寺。
方知說,王勃最出名的文章是《滕王閣序》,當年他南下探望父親,經過江西南昌時寫下這篇千古名作。王勃離開南昌后繼續南下到達廣州后,廣州的官員學者請他登上了城內當時最高的建筑物寶莊嚴寺觀光,懇請他為寺塔撰寫碑銘。26歲的王勃一氣呵成,寫下了這篇長達3200字的《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記》,據說這是中國迄今所知最長的塔記。不久后,王勃在渡海時遇難,這篇塔記也成了他的絕筆。(周祚)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