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臺臨西縣發現20座明清貢磚窯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03-31]
記者今日從河北省文物局獲悉,該省邢臺市臨西縣新發現明嘉靖、天啟,清光緒等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燒制貢磚的窯址20座。這些窯址的發現,大大豐富了大運河的研究內容,為邢臺段大運河保護規劃編制暨申遺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據介紹,為配合大運河保護規劃編制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按照河北省文物局要求,邢臺市文物管理處組織文物勘探隊,奔赴臨西縣東棗園鄉陳窯村,進行了為期近1個月的窯址調查勘探工作。在當地政府和臨西縣文體局、文保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勘探人員的艱苦努力和認真細致的工作,發現明嘉靖、天啟,清光緒等不同朝代,不同時期燒制貢磚的窯址20座。
據了解,陳窯村一帶舊有七十二窯之稱,明清兩代當地百姓利用本地優質泥土燒制貢磚,通過運河運往京城。目前在陳窯村大部分村民家中,均可找到明清兩代燒制的殘余貢磚。當時,匠人以陳窯村李文、陳清最為著名。每塊磚上,均印有窯戶某某造,匠人某某造,有的還印有燒造年代,如“天啟五年”、“嘉靖十二年”等字樣。磚的規格長45—47厘米,寬23—24厘米,厚12—12.5厘米。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