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80年代,銅梁曾發現規模龐大的“漢代崖墓群”。記者昨日獲悉,在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這個崖墓群又有了驚人發現:墓室內壁刻有“雙魚”和“太陽”圖案,反映出戰國晚期楚國滅巴國之后,楚文化與巴文化的融合。據悉,這在我市的“漢代崖墓”中是首次被發現,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30座墓連成漢代崖墓群
從主城驅車兩小時左右,就來到崖墓群的發現地:銅梁永嘉鎮柳樹村四社。
銅梁縣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華鋼告訴記者,1987年,有人在柳樹村的山坡上,發現了一些古墓,文物專家立即前往查看。經考證,這些墓的年代屬于漢代,在一個獨立山坡坡頂上,一共達30座,墓墓相通,基本上把山體都掏空了。
據介紹,這種安葬方式曾是巴人古老的埋葬方式,叫作“崖墓”。這個“漢代崖墓群”規模龐大,分布面積達到1500平方米。30座漢墓呈上、中、下3層不規則排列,形成迷宮樣的陣式;墓門也很特別,除有門框、門楣及分水槽外,大小、形狀也各有不同,門的層數也從一層到五層不等;墓內還有石棺或石床。
他稱,雖然墓內結構十分復雜,墓與墓之間修有側門或用豎井相連,構成四通八達的墓道交通網。但可惜的是,墓內物品被盜墓者掏了個精光,墓群內部暫時并沒有重大發現。由于技術、資金有限,這個“漢代崖墓群”被列為保護單位,當時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同時發現巴楚文化圖騰
去年,我市開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在銅梁“漢代崖墓群”又有了意外發現。
文物專家在墓群中發現,3號墓室的正壁刻有“雙魚”、“太陽”圖案,并有規則鉆紋和題記,7號墓室也刻有魚紋,只是墓內漆黑,不易辨認和拍攝。
據了解,出現“雙魚”和“太陽”圖案,在我市屬首次發現。而“雙魚”“太陽”同時出現,估計與“巴文化”與“楚文化”相融有關。
劉華鋼稱,巴的一個分支叫作“dan(左邊是魚,右邊是元旦的旦)人”,崇拜物之一是魚,現在我市一些地方叫魚簍為“巴簍”;而楚人則崇拜太陽。
他介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329年的戰國晚期,“楚威王滅巴,封其庶子于濮江之南,號為‘銅梁侯’”。意思是,楚國當時滅巴國后,封銅梁為侯國。因此,銅梁縣境內的漢墓中同時出現巴、楚兩地的圖騰,也就順理成章。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