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拍賣15年的歷史及現狀特征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9-02-13]
一、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歷史
藝術品拍賣市場,是一般意義上的拍賣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作模式一方面與整體拍賣市場相類似,一方面又因為藝術品作為較為特別的交易對象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譬如,在拍賣方式上,藝術品拍賣基本采取比較單一的“加價式”(英格蘭式)拍賣形式,遵循“高價者得”的基本原則。
此外,藝術品拍賣市場有著相對悠久的傳統,而以拍賣經營機構為主體所形成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在當代藝術市場中又被稱之為“二級市場”,并與以畫廊經營、藝術交易市場等主體所形成的“一級市場”相區別,形成以稀缺性藝術資源和藝術資源再流通為目的的交易特點。
在中國,拍賣市場的出現可以追溯到19世紀晚期。1874年英國魯意斯摩拍賣公司在上海最先開設了其在遠東的子公司,隨后英商的瑞和洋行、羅森泰洋行,法商的三法洋行,日商的新泰洋行,丹麥的寶和洋行等紛紛掛牌,開展拍賣業務。光緒末年北京的崇文門大街上也出現了由外國人經營的魯麟洋行,這是北京地區最早的拍賣公司,主要從事衣物、家具等二手物品的拍賣。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當時的民國政府也大量采取拍賣的方式對大批敵偽資產進行拍賣處理,以圖充裕國庫。
新中國建立后的1958年,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最后一家拍賣行在天津關閉。1986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拍賣業在中斷了30年之后,于1986年在廣州恢復成立了第一家拍賣機構——廣州拍賣行。1996年是中國拍賣業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拍賣業進入了以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為特征的新的歷史階段。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逐步發展起來。
歷史地加以觀察,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1992年-1995年為第一階段,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草創期。
其開端性的事件是:①1992年10月3日,深圳市動產拍賣行(現深圳市拍賣行有限公司)在深圳博物館舉辦了“首屆當代中國名家字畫精品拍賣會”,這是國內首次舉辦的關于“中國書畫”的專題拍賣會。②1992年10月11日,由北京市文物局等主辦,北京市拍賣市場執槌的“1992北京國際藝術品拍賣會”,這是國內首次舉辦的多門類的藝術品拍賣會。
1993年6月上海朵云軒藝術品拍賣公司舉行的“首屆中國書畫拍賣會”,其拍賣成功開始引起海內外的普遍關注,出現了以國際華人收藏家、藝術經紀人參拍的現象。而1993年5月以“中國嘉德國際文化珍品拍賣有限公司”(同年12月更名為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成立為標志,中國藝術品拍賣機構首次以股份制的方式打破了建國以來文物藝術品國營壟斷的局面。1995年6月22日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在北京成立,以及1995年12月15日國家文物局批準在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榮寶、中商盛佳、上海朵云軒、四川翰雅等6家企業實行文物拍賣直管專營試點等,充分反映出國家政府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草創階段所給予的扶持態度,而從中國拍賣行業協會1994年發布的數據——全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達到了2億元來看,也真實地反映出這一時期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快速發展的狀況。
2、1996年-2002年為第二階段,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穩定發展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從經營機構的數量、經營范圍的種類、拍賣業績的提高等諸方面,都顯示出其穩定中求發展的特征。此外,以2002年4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春季拍賣會上宋徽宗《寫生珍禽圖卷》2530萬元人民幣成交、2002年12月中貿圣佳拍賣公司秋季拍賣會上北宋書法家米芾《研山銘》2999萬元人民幣成交為標志,不僅有力地提升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在全球相關領域中的地位,更由此帶動了全球范圍內的中國書畫藝術資源向國內市場的流動,即所謂的“海外回流”現象。
3、2003年-2007年為第三階段,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加速發展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除了在經營機構的數量、經營范圍的種類、拍賣業績的提高等諸方面繼續保持快速拓展的態勢之外,在經營模式上也與全球藝術市場進一步接軌,并以北京、上海為核心形成了所謂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中心化發展態勢。
二、中國藝術品拍賣的現狀特征
1、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進一步規?;陌l展
① 新的經營機構在數量上繼續呈現激增的趨勢
在2006至2007年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中,新成立的拍賣經營機構在數量上仍然呈現激增的勢頭。這些新的經營機構既包括新近注冊成立的拍賣公司,也包括原有拍賣公司新成立的分支機構,以及海外拍賣機構在華新開設的派出機構。
② 在拍賣種類上的逐步調整與穩步拓展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是從中國書畫的單一拍賣門類開始起步的。即便此后的拍賣活動,逐漸增加了瓷器、油畫雕塑、西方藝術、珠寶翡翠、古籍、家具、郵品、錢幣以及玉器等古玩雜項,但是自1994至2005年期間,由于拍品資源或市場需求等原因,中國拍賣市場基本上仍過多局限在書畫、瓷器的狹小領域,其它的拍品門類則淪為某種“配餐”的地位,甚至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然而目前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則加大力度于市場經營領域的拓寬方面。譬如說在油畫及其當代藝術領域,既包含了油畫、版畫、水彩、素描、雕塑等西畫傳統的各個門類,又根據當代藝術的創作現狀,引入了攝影、多媒體甚至小型裝置的拍品。此外,如在傳統的古玩雜項領域,則根據學術和市場的發展現狀析分出佛教文物尤其是金銅佛的拍賣分目,改觀了原有的書畫、瓷器“一統天下”的單調格局,從而進一步優化了中國藝術拍賣市場的經營結構。
③ 拍賣市場交易量的進一步放大
從2003年開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在拍賣場次上呈現出明顯的增加。2003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總場次為171場次,2004年的總場次為338場次,2005年則有80個公司共舉辦了604場次的藝術品拍賣會,而2006年的相關數據達到了共837場次。截至到2007年8月,2007年的相關數據也已經達到了386場次的水平。
隨著拍賣場次的增長,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上拍量也呈現進一步放大的趨勢。以北京市為例,2006年北京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總上拍量已經達到了89939個拍賣標的。其中書畫作品的上拍量為44641個標的,占總上拍量的49.6%;瓷雜作品的上拍量為35746個標的,占總上拍量的39.7%。其余各門類為9552個標的,占總上拍量的10.7%。
2、“海外回流”的現象更趨突出
90年代中期之前,海外回流文物數量較少。據當時的相關統計,其整體數量不超過國內文物藝術品全年拍賣總數的20%。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自2005年之后,“海外回流”的現象更趨突出,而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則成為這些海外回流文物最重要的交易平臺。根據2005年的相關統計,2005通過藝術品拍賣市場回流國內的文物藝術品數量已經超過5萬件,其整體數量也已占到了中國文物藝術品全年拍賣總數的40%左右。從2006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拍品來源來看,海外回流文物更有所增加,一方面占全國約2/5的拍賣公司的拍賣活動中出現了來自海外的文物藝術品,一方面從文物藝術品回流區域而言,已經從原先臨近國內市場的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擴展至亞洲的日本、韓國以及歐美地區。與此同時,回流文物藝術品的種類也從傳統的書畫、瓷雜,發展為油畫及當代藝術等,而回流文物的品級、價位、成交率、成交額等,均比2005年有大幅上升。這不僅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交易量的放大,促進國際藝術資源進一步向中國流動,為國內的公私收藏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業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中的地位?!?
3、拍賣市場交易額的進一步增加
據2002年的統計數據,2002年國內藝術品、文物收藏者接近700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全年交易總額為1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全國畫廊、畫店近10余萬家;專業從事藝術品拍賣的企業為59家,全年拍賣總額超過20億元人民幣,占中國藝術品交易總額的20%以上。
2003-2005年期間,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額呈現翻番式的加速度增長態勢:
2003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額為25億元人民幣。
2004年為57億元人民幣,是1999年的11倍,占2004年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藝術品交易總額的28.5%,藝術品拍賣市場所占整體市場的份額,較之2002年又有了明顯上升。
2005年1-7月的成交額即超過50億元,與2004年全年持平,全年最終達到了134.08億元人民幣的水平,占2005年4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藝術品交易總額的33.5%,其所占整體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
2006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交易總額雖然增幅有明顯地減緩,但仍以150億元人民幣的總量超越2005年的相關數據。而截至到2007年8月,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總體表現依舊平穩,交易總額已經達到了85億元人民幣左右,實現在2006年水平上繼續增長應有所保證。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