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首銅像被拍賣 流失文物亟待“回歸機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11-23]
一則佳士得公司將拍賣我國流失海外多年的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的消息,引起軒然大波:一方面,兩件拍品高達2億元人民幣的總估價,挑戰了人們對文物估值的心理底線;另一方面,兩件拍品被1860年英法聯軍自圓明園掠走而流失海外的身世,對國人的民族情感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對其“回購與否”也引起了強烈的爭議。對此,國家文物主管部門明確表態:反對拍賣,希望回歸,不提倡盲目回購。因此,通過評估、甄別和協調,形成和完善流失文物的“回歸機制”,已經刻不容緩。
在討論之前,必須厘清兩個概念:一是流失文物,指因戰爭搶掠、盜鑿、盜掘等不道德的和非法的手段而流失到海外的中國文物;二是海外藏中國文物,指包括通過古代正常貿易、贈送等正當途徑流到海外的文物。很顯然,佳士得公司拍賣的鼠首、兔首銅像屬于前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兩件拍品以“綁架”原屬國民族情感的形式報以天價,儼然造成了以拍賣謀求文物合法性和商業利益的“一箭雙雕”態勢,實在引人警覺和深思。試想,倘若以不當的形式、以背離文物實際價值的天價盲目回購本屬非法流失、按國際慣例可依法索回的文物,那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法理上,我們都將陷入被動,并使流失文物的回歸陷入惡性循環。從這個角度講,國家文物主管部門的表態是積極、靈活和值得贊賞的。
那么,不僅對此事件,更對此類事件,該如何形成和完善具有長期規范效應的流失文物“回歸機制”呢?在筆者看來,該機制至少應該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堅持在國際公約框架下的國際合作追索,仍是流失文物“回歸機制”的核心內容。保護文化遺產,促進文物返還原屬國,是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近年來我國從美國追索回被走私的河北曲陽五代王處直墓彩色石雕像、從香港某拍賣公司依法索回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被盜的49件珍貴文物等案例為我們成功追索流失文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該說,以追索的方式促使流失文物回歸,這是文物原屬國行使自身合法權利的正義之舉,更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
其次,完善帶有官方色彩的文物部門與民間文物單位或個人的協調機制,既保證流失文物在回歸上的法理主動,又在適宜的情況下促使文物成功回歸。由于歷史等種種原因,目前我國流失文物的回歸仍面臨許多困難。除合法追索、以協商補償捐贈等形式促成回歸外,為避免對某些文物回歸造成法理被動,可以民間的形式合理回購。但不提倡盲目行動,一定要做好研究、評估和區別對待,在此基礎上形成官方與民間的聯動。2003年,民間公益組織“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由著名企業家何鴻燊博士捐資購回了流失海外140余年之久的圓明園豬首銅像,就是很好的例子。
最后,完善捐贈機制,順暢回流通道,使流失文物的回歸渠道更加靈活和多元化。一直以來,我國在流失文物的回歸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促成了許多有代表性的、藝術價值較高的文物回歸。但也應該看到,我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數量繁多,情況復雜,單靠國家財政撥款的有限資金和官方渠道,顯然力有不逮。此時,通過保護合法權益、捐贈稅收優惠等形式和有效的宏觀管理,鼓勵民間力所能及的回購、捐贈,將是促成流失文物回歸的重要渠道。
佳士得公司拍賣事件之所以發人深省,在于它絕非偶然,也不是個案。以我國流失文物之眾,此類拍賣不會沒有來者。此時,堅守原則、嚴正表態是必要的,形成和完善一套有效的流失文物“回歸機制”以免處于被動,則更屬當務之急。(鄭榮?。?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