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潘氏家族三代繪畫藝術大師畫作聯展側記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10-17
    連日陰雨,氣候濕冷,但仍沒擋住熱情的寧波市民前來爭睹我國藝術泰斗潘天壽一家三代藝術大師畫作聯展:10月10日開始,潘天壽、潘公凱、古儀、朱仁民繪畫藝術聯展《其葉蓁蓁》在地處三江口的寧波美術館熱展。許多人從全國各地趕來一睹潘氏遺風。

    潘天壽(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又號雷婆頭峰壽者,浙江寧海人。是我國中國畫一代大師,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引人入勝,其畫大氣磅礴,具有懾人的力量感和強烈的現代意識,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并稱為二十世紀“中國畫四大家”。他同時也是著名美術教育家,曾任國立藝專校長和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他對繼承和發展民族繪畫充滿信心與毅力,為捍衛傳統繪畫的獨立性竭盡全力,奮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國畫教學的體系,影響全國。曾任中國美術協會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潘公凱、古儀是潘老的兒子與兒媳,朱仁民則是潘老的外孫,都是我國當代繪畫藝術界的領軍型人物。

    流淌著寧波精神的三江流域,不僅是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起泊地。數千年來,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聚集的不僅僅是勤勞、精明的寧波幫商人與繁榮的商貿氛圍,更積淀了豐厚而燦爛的歷史文化,形成了由無數人文思想學者、曠世書畫名家組成源遠流長且浩瀚的文脈。

    順著這股文脈仰望璀璨的星空,潘天壽無疑是近百年以來寧波籍藝術家們的一面旗幟,他以“一味霸捍”的人格和學術精神捍衛傳統繪畫的獨立性,不僅以杰出的藝術實踐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民族傳統,借古開今,對現代畫壇影響深遠,形成了一整套中國畫教學的體系,還以“有常必有變”的創作思想影響著后代,形成了畫風沉雄奇險,筆墨蒼古高華,構圖出奇制勝的家學藝脈。他的藝術博采眾長,尤于石濤、八大、吳昌碩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個人獨特風格。不僅筆墨蒼古、凝煉老辣,而且大氣磅礴,雄渾奇崛,具有懾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

    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勾石方長起菱角;墨韻濃、重、焦、淡相滲疊,線條中顯出用筆凝煉和沉健。

    受文脈與家學藝脈的熏陶,如今的潘家后人繼承和發揚了家學與繪畫藝術,把潘天壽在現代中國畫的探索與貢獻繼續深入和拓展,形成了以潘公凱、古儀、朱仁民為基本面的第二代潘氏畫風。

    這次畫展共展出潘氏家族三代大師100多幅畫作,其中,潘公凱先生送來畫作26幅,并將之贈送給寧波美術館永久性收藏。潘公凱強調 “格調”、強調筆法與墨法的關系,既繼承了其父親在中國畫作品中對于筆墨和構成的研究,又對中國畫如何體現現代性作了突破性的實驗和探索。在他的作品中,借用當代構成,用筆觸對畫面的大的分切,把畫面的空間與筆觸、墨色的滲化、揮運習慣所帶來的細部形狀等融合成為一個關系密切的整體,形成了強烈的畫面視覺沖擊感。他曾任中國美院院長,現為中央美院院長,在藝術管理、美術教育、中國畫、書法、版畫、裝置和設計等多個領域均有杰出的成就。

    古儀,原名勵國儀,潘公凱的愛人,杭州畫院副院長,杭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古儀的繪畫創作構思寬闊多樣,繪畫風格清麗、典雅。她在認真研習中國唐代、宋代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寫意畫的水墨韻味,運用水與色的滲化交流,通過工筆與寫意兩種風格把人物和背景融為一體,使傳統的中國畫顯出了生動活潑的新意。同時,她亦注意吸收西方現代繪畫的色彩、畫面構成的處理手法,使她的作品在東方特有的詩意中顯現出現代的審美意念。

    朱仁民號蓮花洋人,從四歲起就開始在外公潘天壽身邊學習,深厚的家學淵源給他后來的藝術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潘天壽身上那股文人式的硬氣和韌性品格無疑也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藝術創作,將西方的光感、層次隨機自然揉合在傳統的筆墨語言之中,將大海、生活、藝術的感悟,嚴嚴實實地凝滯在如詩如夢的禪境里面,他的書法、詩詞、感情舒放,無拘無束,洋洋灑灑地奔瀉出他的生活經歷、藝術氣質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一個家族能出一代名家大師已屬不易,而潘氏家族連續三代產生繪畫界的領軍型人物,簡直就是奇跡。正如寧波美術館館長韓利誠所述:是文脈與家脈,讓他們踏上了藝術之路;是夢想與不懈,讓他們成就了藝術的永恒。逝者雖已斯,繼者亦圖強,其藝術精神永不磨滅,撼然人間,且文脈與家脈的淵源依然在延續、傳承和光大……

    據韓利誠介紹,這次聯展取名“其葉蓁蓁”,就是取自《詩經》“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詩句中的“樹大根深葉茂”之意,比喻潘氏家族家學藝脈源源流長。

    當人們流連忘返于潘氏家族畫作聯展之時,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除了古儀的作品帶有女性的細膩和典雅外,三代潘氏男性大師的作品都顯得非常大氣、靈空、飄逸,都有一種撼人的力量。從安徽合肥趕來的盧女士站在巨幅長卷《千里餓殍圖》前久久不愿離去,盡管她曾在看電影《天下糧倉》時為這幅長卷震撼,然而真正站在原作品前時身體仍不住地顫抖。

    這幅長卷是朱仁民先生的力作,?。玻埃埃材?,央視首部開年大戲《天下糧倉》開拍,根據劇情亟需兩幅貫穿全戲的繪畫長卷《千里餓殍圖》和《千里嘉禾圖》,要求以清代高僧的筆法將數萬個各具情態的人物一氣呵成,具有瞬間觀賞性、耐讀性與沖擊力,并要求在一個月內完成。由于要求高,時間緊,劇組人員從北京找到廣州,跑遍大江南北無大家敢于從命。后該劇作者高峰找到朱仁民問敢不敢接手?朱仁民二話不說,放下其他一切創作,躲進大運河LOFT49號他那簡陋的創作室潛心潑墨,不到一個月兩幅作品如期完成。那憤筆疾書、虬勁蒼老的筆法,將生靈涂炭、哀鴻遍野、餓殍千里的慘烈景象一氣呵成。當導演吳子牛打開長卷時眼睛一亮:“非其莫屬”!

    其實,象這樣的巨幅大作對于朱仁民而言,并非孤品。作為水墨運動先驅者,他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的《大道*海天篇》,高3米長300米,氣勢磅礴,大意潑墨,參透了大海之禪,藝術之禪,生活之禪。連國畫大師陸儼少觀之亦拍案叫絕,稱之為“潘老遺風”。

    朱仁民從小在外公身邊長大,耳濡目染,深得潘公繪畫要義;尤其在做人上更學潘老不畏權勢,不懼人言,不拘傳統,在藝術領域獨步行走。尤其可貴的,他與潘氏后代一樣,在當今銅臭味極濃的社會中,仍然保持著那份清高和傲骨,絕不為三斗米折腰,一直默默無聞地在藝術天地里辛勤耕耘。他藝術天分頗高,無論國畫、油畫、水粉、木刻、漫畫、工筆,樣樣精通,且有所成就。他命運多舛,雖出身于畫壇大師之家,然而七歲時卻因“出身問題”,隨父母遷到舟山島沈家門,開始了30余年的海島“放逐生活”。

    朱仁民離開普陀山后,四處云游,他先到新加坡,后漂泊至加拿大,又從加拿大到歐洲,坎坷鑄就了他的堅毅。

    1992年,朱仁民回國,在杭州創辦了潘天壽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當時國內景觀設計行業仍是空白,他成了我國民營景觀設計第一人,至今已做了數百億的工程。其中,在西部沙化地規劃設計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寧夏銀川濕地公園”;1996年,他又獲得了沈家門“蓮花島”40年的使用權,成為我國第一個私人島主,并把小島開發成世上唯一的海上大地作品,并免費開放。最近,他按照《清明上河圖》設計的“拱墅上河圖”又在古運河上打造,再現了明清運河的古風遺俗。這些成就,使他與陳逸飛、韓美林等大師一起被國際機構譽為世界級藝術家。(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