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假古董的商人外表很誠實 買古董要當心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08-26]
十多年來,收藏家、鑒定家們從國外收回來不少文物,特別是收回那些被西方國家搶去的文物,確實大張我們的威風,宣揚了國力。但近些年,不少回流文物中出現了相當數量的贗品,這確實是一樁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最近本報免費鑒定欄目接待了一個讀者,他帶了兩件古董要我鑒定,說是海外回流文物,一件是乾隆款的粉彩瓷器,一件是乾隆款的滿功銅器香爐。經我仔細鑒定,確定是贗品。讀者甚感驚訝,問為何會這樣?從他的表情可看出,不相信在歐洲會買到假貨。
其實,海外古董店與我們的一樣,既賣真品也賣假貨。讀者問我們國內的那些假貨怎么會跑到國外?原因也很簡單,這些贗品多數是當今流傳出去的。比如有些國外收藏家、愛好者來旅游,買了一些贗品,卻當作真品放在店里賣;有的是同胞們帶到國外,賣給當地的古董商;當然也不排除中外古董商勾結,從國內攜帶贗品而出,放在老外的店里當真品出售,等等。因此,我們不能抱有僥幸心理,認為海外多真貨少贗品。
讀者聽我分析后,說那老外很老實,堅信這兩件古董是清朝的。我說確實存在這個現象,我也碰到不少:歐洲古董商誠實得較多,但鑒別中國古董走眼的不少,在推銷給你贗品時,有時確實是真誠的,因為他相信東西是真。到這樣的古董商開的店鋪里,買古董要當心。中國古董文化內涵精深,多數老外看不懂,很正常。清朝末期河南禹縣的蘆氏制作了宋朝鈞窯器,結果讓英國人買回去當中國國寶放進了大英博物館,這是一個有名的事例。外國人難看懂中國古董,這有文化差異在里面起作用,正如我們看歐洲文物一樣,也難以分辨,比如古希臘與古羅馬的雕塑就很難區分。
這個上當的讀者最后還問,你常常去國外淘寶,到目前為止有沒有上當過?我說雖然沒有上當,但我一點不敢馬虎,面對這么多真假難辨的古董,必須謹慎小心,如履薄冰。要堅守這樣一個原則:在古玩市場,懂就是懂,不懂不能裝懂,不懂一分錢都不能淘,懂了才能掏錢買。只有這樣,上當的幾率才會降低。
我們收藏版“免費鑒定”欄目開了近十年,接待過無數上當受騙的讀者。仔細分析這些上當受騙者,可以發現,驕傲者占多數。事實上,在古玩行當里,最忌的就是有一點本領就自吹自擂,夸張一點說,其他行當靠嘴巴還能混一段日子,唯獨買賣古董,來不得一點點虛假,你一浮夸,立即上當買進假貨。古董行里,大進大出的很多,幾萬幾十萬元不稀奇,買錯了,不像買進一件冒牌名牌襯衫,不會帶來很多損失。所以,無論在哪兒淘古董,都必須小心、謙虛,不能不懂裝懂。特別是去國外,成本很高,光住宿路費就得花上幾萬,再買了贗品,損失更大。出國淘古董,得循佛家言:少動嘴,多用心,嘴門常關,心門常開;心門開了,就謹慎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