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波作品《牛伯圖》

周波,嶺南畫派著名代表畫家,人們常常把他與林墉、楊之光、伍啟中并稱為當今“嶺南畫派四大天王”。15歲成名,作品被海內外著名博物館收藏,低調的周波竟然從來沒有舉辦過一次個展,以至于成為關山月大師一生的遺憾。從今天起至13日,已過7旬的周波畫展“生活”在廣東美術館展出,這是該老教授、老藝術家首度舉辦個展。
周波曾以《北京的聲音》聞名全國,當時他還只是一個中學畢業生。1940年1月出生于廣東省潮陽,如今的他已經是橫跨近半個世紀的老藝術家了。稍年輕一輩的畫家,都尊稱他為廣州美術學院的“大師兄”。
不到70歲決不辦個展
早年于美院附中就讀的周波,因畢業作《北京的聲音》發表于《人民日報》而聞名全國。這幅反映新中國漁民迎接新生活的作品,體現了他在藝術創作規律探索上的早熟與自覺。
雖然很早就出名,但周波也很早就下定決心,不到70歲,絕不舉辦個人畫展,他說要將有限的精力用來復興國畫和培養國畫人才。
關山月是嶺南畫派大師級的藝術家,周波曾師學于德高望重的關老。周波說,當時關老很欣賞他的人物和速寫,就不停地催促周波說:“什么時候能看到你作品的個展啊,你的畫很不錯,不要一個人關在家里邊欣賞??!”周波回答說,“我的個展可能要等到70歲以后啦?!标P老馬上說,“我等不到這一天了,快點搞啊,不要成了我一生的遺憾?!?br/>
周波說,等到想起確實該搞畫展的時候,他才想起了關山月的話,沒想到關老真的沒有等到他畫展舉辦的這一天,20世紀初就離開了。周波說,這也許是關老的遺憾,但也是他的遺憾。周波說,如今舉辦這個畫展,可能會有很多藝術界和金融界的人士來到現場,但他的畫展主要還是強調學術性,有些畫不管出多少錢“不擇手段”融合
東西方繪畫技巧
周波重視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他常常帶學生下鄉,南下海南通什,北上甘肅敦煌,東走福建惠安,西行廣西百色、云南西雙版納。同時,他是實干主義者,更是一位抓住人物精神狀態和心靈活動造境的高手。每次下鄉寫生,周波都帶回一批作品,作品畫面面頗有“鮮活”的感覺。
如何將西方素描技法,融入現代中國畫表現體系,如何將西方的色彩和中國畫的黑白線條,巧妙糅合一起“融合”?周波在這方面作了“不擇手段”地運用。在《新瓦房》(1987)、《牛伯圖》(1990)等作品中,借鑒中國民間年畫、剪紙對黑、白,實、虛,對空間純化處理,試圖使主體人物與背景空間的色彩關系,有意識地強化與調整人物外形廓角線,采取重墨雙勾,達到人膚色的彩度與透明感。在單純的背景下,雖然在主觀處理光影的手法上與西方繪畫如出一轍,但是略帶主觀色彩對客觀周邊情景的感受與空間組合在一起,使這些平平常常的場景被賦予了如詩般意境。
對話周波——遲開個展因對藝術有清醒的認識
廣州日報記者:您為什么非要70歲后才舉辦個展?
周波:一個人在藝術上選擇的道路,與其秉性息息相關。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性喜說笑,待人遇事從容隨和,對自己的藝術道路有著清醒的認識。舉辦畫展是藝術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好機會,但我始終認為我的作品和古代以來著名畫家的國畫差距太大,所以決心要等到70歲以后才舉辦個展。到了這個時候,我想以學術展的方式,可以對自己的藝術之路進行一個總結。
廣州日報記者:您的人物畫線條靈動,色彩艷麗而不張揚,您是如何做到的?
周波:為取得色彩上的突破,我曾多次到敦煌臨摹其壁畫的色彩,吸取其寶貴的經驗。同時,日本畫在這方面很有見地,我也學習日本畫,汲取其艷麗而不張揚的色彩,于筆墨間又透出一種沉靜的意境美。上世紀80年代初,我創作的《東瀛百美圖卷》(又名《扶桑百美圖卷》,寬約40厘米,長約230厘米),橫列百位恬靜安詳的東瀛佳人而各競其艷,嚴謹的工筆人物描繪色彩艷麗而不失典雅,這可以充分顯示我在借鑒外來畫種上所下的苦功。
林墉評周波:
他有的是,生活,再生活!
畫展開幕前夕,前省美協主席林墉先生與記者聊了他對周波的畫以及對周波這個人的看法。他說,“幾十年至今,他與我,我與他,總時時會說幾句,見見面,并笑了又再笑!”以藝術來說,林墉先生認為周波是不求深重不求深刻,也無偉大,他有的是,生活,再生活!不在驚人,只在感人,不在狂野,只在活潑,一味生動,一味多彩。生活帶來了可喜的真實,真實又帶來了可喜的激動。周波的作品,在給人快樂的真實的可喜!,都是不賣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