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在深閨人不識 民間寶物緣何遭專家白眼?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06-19]
近年來,“鑒寶”活動泛濫,給民間藏品“驗明正身”的活動看似熱鬧,鑒品里被專家認定為真品的卻不到百分之零點幾,有些專家甚至對民間藏家嗤之以鼻。到底“鑒寶”專家手握的是什么標尺?
目前國內的大量民間文物鑒定主要是依靠從事文博工作的專家或是經營多年的古董商來“掌眼”,主要的鑒定方法還是以“看”為主,通過經驗判斷真偽。據了解,目前我國各類收藏品鑒定機構有數百家,其中不少機構內的“專家”本身缺乏扎實的文物古玩鑒定基本功,只是略懂皮毛。由于缺乏經驗,不少專家鑒定時常常貽笑大方,誤人甚多,因此也引發了一些糾紛和官司。
其實對于藏品比較豐富、鑒賞眼力比較成熟的民間藏家,他們的眼力通常來自于幾十年的實戰經驗和教訓,而不少民間行家對于地方志也是比專家更“?!?。對于絡繹不絕的地方“鑒寶”活動,到底誰更有發言權?這個問題引人深思。
得不到國內專家的認定,就不能享受真品的同等待遇。不能入住博物館或走上拍賣場,不少民間藏品的出路只能是“養在深閨人不識”。近年來,這些不被專家認定的藏品有不少“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奇遇。
出土、出水瓷引最大爭議
一直以來,由于民間的基本建設、房地產開發等過程中出土的文物以及從水中打撈出的文物都很難得到專家的認可。這些出土及出水的文物,由于保存環境的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所以利用傳統的鑒定方法無法對文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導致專家對其提出異議,無法認可其真實度。
越南的金甌曾經發現了一艘中國的沉船,據考證,這艘中國的沉船應該是中國雍正年間的外銷船,船上的貨物主要銷往西亞或歐洲。在這艘船上,出水了大量的中國外銷瓷器,由于是外銷瓷器,所以瓷器上有很多西方元素,導致國內有些專家不敢承認這批瓷器是真品,結果大部分瓷器流向了歐洲市場。
貴雅齋古玩店的總經理李法貴曾經特意去金甌考察過這條船,他表示,這批瓷器有很多件上面畫的都是牧牛圖,這種典型的中國南方的大水牛帶有明顯的中國印記。另外,出口的外銷瓷也是由官窯生產的,只是不打款。因為當時西方人比中國人富有,所以他們會來中國訂購瓷器,像從金甌出水的瓷器中就有描寫當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農耕紋飾的瓷器,這樣的作品一般都是西方國家提供圖紙,而由景德鎮生產的。
中國的外銷瓷向來都是在國外價值比較高,而在國內的價格卻比較低迷,這與專家對其的認可度比較低不無關系。2004年,在佳士得的澳洲拍賣會上,一個萬歷年間的釉下青花瓜里紋折沿盆拍了1.5萬美元,而同樣的折沿盆在國內賣3萬元人民幣卻還是無人問津。究其原因,這個折沿盆的紋飾是由中國的梅花和荷蘭的郁金香組成,是典型的外銷瓷,由于這樣帶有西方元素的瓷器很難辨別真偽,所以得不到專家的認同。
據業內人士分析,專家對文物的不認可大概有3種原因,一是怕對原有市場帶來沖擊,擾亂文物市場;二是怕高價引發“盜墓潮”,給文物帶來更大的破壞;三是專家自身對文物認識不夠。
由于元青花存世量極少,近些年,元瓷的價格居高不下。一些小件的元青花作品,即使有沖(指修補過),私下轉讓的價格也要在幾十萬元,而且仍在上漲之中,即使一些殘片的價格,也在萬元以上。
特別是2005年7月13日倫敦佳士得拍賣公司以2.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拍賣了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創下中國瓷器和中國工藝品全球最高價紀錄。這些市場因素促使了景德鎮仿古瓷者對“元青花”制作情有獨鐘,無論是高仿瓷制作者還是低仿瓷制作者都盡心于“元青花”的研制,使景德鎮的“元青花”、乃至“元瓷”制作深入群眾、生機勃勃。
古陶瓷鑒定專家楊靜榮跟記者講述道,現在中國瓷器的最高價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創造的,但是這個東西賣完以后,現在學術界對其真偽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這只大罐沒問題,就是元代的。但是很快有一個福建的名為裴光輝的專家,寫了一篇文章,提出了關于這只大罐真偽的10大疑問,其中一個最大的疑問就是大罐上圖案中一個人物所佩的腰刀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發明的戚家刀。第二種說法,就是元青花的畫法都是平涂的,但是這只鬼谷子下山罐上,有分水畫法。這種分水畫法在康熙的青花瓷上最明顯,就是青花分出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這種畫法最早出現是在明代成化年間,真正流行起來是在康熙的時候。第三種說法,就是學術界的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這個東西是洪武的,不是元代的。
其實專家對元青花的存疑不止這一只罐子,在學術界,似真似假、似有似無的元青花都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人們把青花瓷比做瓷器舞臺的青衣,素雅高潔、藍色純凈,這是一種用估料在瓷胎上作畫,蓋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藍色的花紋與潔白胎體交相映襯,宛若一幅傳統的水墨畫。江西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至雍正年間,工藝臻于成熟,成為我國制瓷工業劃時代的變革,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
元青花的美與歷史價值已經得到公認,在數千年演義出的古陶瓷之謎中,元青花之謎恐怕是最不可思議的。作為當今無可爭議的國寶級文物,元青花在中國600多年來,無史可考、無人可識,這也是相關爭議存在的歷史原因。至今,文博界的專家對于元青花有一個比較定性的認識,就是全世界只有300件元青花。都在博物館。而民間收藏者則認為,中國民間有元青花,其數量和質量甚至可以與國家博物館的收藏相媲美。
楊靜榮解釋道,在過去的中國瓷器鑒定界有一種觀點,好的瓷器不是斷在宋代,就是斷在明代,有人認為元朝生產不出好瓷器來。實際上考古發掘的發現與這種觀點恰恰相反。
比如說傳統說法都認為,北齊時期出土的白瓷,是中國最早的白瓷。但在最近河南鞏義市一個瓷窯遺址發掘后,發現了北魏的白瓷,白瓷的時代又往前提了。包括南京的釉下彩的發現,使釉下彩從唐代晚期又提到了三國時期。這些都是科學的發現。再比如說唐代青花瓷,從上個世紀70-80年代以來,揚州發現了唐代青花,通過考證是河南鞏縣窯燒造的。
楊靜榮說,當一個學說出現的時候,我們的市場就會應運出現一個觀點也出現一種產品。就像唐青花和元青花一樣,當學術界認可它的存在時,社會上、市場上就會出現大量的產品,實際上在北京前兩年的市場已經出現了唐青花后加彩。所以專家們對它們的鑒定都非常謹慎。
“薄如紙、聲如磬”柴窯成千古奇謎
它被稱為“世界陶瓷器史上的奇跡”,因為它雖然在文獻上確有記載,但數百年間不僅無人見過,而且連窯址也沒有找到。這就是只存在了9年的后周官窯——柴窯。
10年前,一位日本收藏家偶然見到了一個“青百合花瓶”,并且花費了10年時間探尋其源頭?!扒喟俸匣ㄆ俊?又叫“雨過天青觚”)的美麗讓人贊嘆?!拔艺J為它是絕跡千年的柴窯作品,是世界上發現的第一件、惟一一件柴窯作品?!比毡臼詹丶?、學者對中如云堅信自己的判斷。他說,這件“青百合花瓶”是1998年10月他從從事美術研究的K先生處得到的。初次見到這個青百合花瓶的時候,他就像被雷擊中一樣,“驚為天人”。然而當他請教日本和中國的相關專家時,卻被潑了冷水。很多專家也認為明清之前的技術水平不可能做出這樣精美的瓷器。
在鑒定“青百合花瓶”是否是柴窯的過程中,特別是最關鍵的制作年代的鑒定,除了專家“眼力”,還需要“取樣”,即使是很小一點,文物也會遭到破壞,所以是很需要勇氣的一件事情。但是令人欽佩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對中如云下定決心把“青百合花瓶”送到最早開發出“熱致冷光法”的牛津大學進行科學鑒定而不必毀壞瓷器。結果出現了:牛津大學的專家用“熱發光法”測定出,“青百合花瓶”的燒制年代在公元700年至1100年之間,而柴窯就在這個時間范圍內。
雖然這一結果得到了中美多位學者的認可,但仍有文物界人士認為這畢竟是孤證,而且不是直接的證據,仍需小心求證。
故宮博物院專家李知宴提到對中如云的《至寶·千年之旅——發現絕跡千年的柴窯》這本書,他說,現在市場上借此爭論出現的柴窯也很多,但沒有一個是真的。柴窯本身就是后周柴世沖的一個記載,它的最大特點是胎質特別薄,“薄如紙,聲如磬”。有些人但凡見到薄如紙的瓷器,就認為是柴窯,但真正柴世沖口中所稱的“薄如紙”的模樣卻沒人見過。
宣德五彩身世之謎
宣德時期是否有五彩,曾經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謎。在明代王世性的《廣志繹》卷四中有“宣德五彩,堆垛深厚,而成窯用淺淡”的記載,在高濂的《燕閑清賞箋》亦載:“宣德年造如漏空花紋,填以五色,華若云錦,有五彩實填,絢麗悅目?!笨梢?,早在明人筆記中較多地記載了宣德五彩瓷器。然而,長期以來因缺乏實物而使宣德五彩的爭論長期得不到解決。
1984年,一位攝影家偶然在西藏薩迦寺拍攝到一對青花五彩官窯碗的照片,引起了收藏界的注意,最終這一對碗被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確認為宣德器。耿寶昌表示,薩迦寺為元代薩迦王朝國師八思巴的主地,寺中有大量的明初永樂和宣德時的金屬與陶瓷施品,乃為文物寶庫,所以寺中擁有宣德五彩這樣罕見的文物也不足為奇。這一對宣德五彩碗由于有歷史文獻的記載,而且碗上還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是收藏界比較認同的宣德五彩瓷器。1988年,在景德鎮珠山御窯廠遺址中又出土了一件帶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鴛鴦蓮池紋盤,更進一步證實了宣德五彩的存在。
宣德五彩色彩豐富,呈色濃艷,除青花外有紅、黃、綠、紫、白、黑等多種,而每種色彩又有深淺不同之分。如紅有深紅與淺紅,黃有深黃與淺黃,紫有深紫與淺紫等的變化。這是宣德五彩有別于斗彩與以后的嘉慶、萬歷五彩的一個最大的特征。
目前宣德五彩瓷器存世的僅有幾千件,大部分都在民間收藏家手中,連故宮里都很少,所以專家對其認可度一直不高。不過隨著更多的宣德五彩瓷器被發現,目前得到公認的宣德五彩已經達到了上百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