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雕塑系:留住時代 雕塑中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05-31]
走進北京豐臺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以中國傳統碑林形式布陣的38尊巨大柱形鑄銅雕塑,不禁讓參觀者內心震動。近千個慷慨激昂的人物形象,以排山倒海之氣勢,再現了中國人民前仆后繼、慘烈悲壯的歷史場面。這一震撼人心的雕塑群,是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上個世紀20年代創立的國立北平藝專雕科和塑科。她擁有雄厚的師資以及蜚聲海內外的影響力,先后有劉開渠、王臨乙、王合內、滑田友、曾竹韶、王朝聞、傅天仇、于津源、劉小岑、司徒杰、錢紹武、王克慶、董祖詒、曹春生、司徒兆光等在系執教,培養出葉毓山、田金鐸、劉政德、陳啟南、劉士銘、程允賢、沈文強、張德蒂、白瀾生等一批有影響力的雕塑家。這些人后來都成為全國各地教學與創作的骨干力量。
國立北平藝專時期的雕塑科,在學校中的地位和受關注程度遠不如中國畫科等其他專業,是典型的冷門專業。那時的人們還沒有“雕塑家”的概念。翻開中國古代美術發展史,畫家、書法家的名字比比皆是,但是我們從中很難找到雕塑家的名字,因為自古雕塑多出自地位極為低下的工匠之手。1935年從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成歸國的王臨乙,將法國雕塑體系帶進國立北平藝專。特別是到1946年徐悲鴻重新擔任國立北平藝專的校長后,雕塑專業的教學工作更加受到重視。1947年他特命時任教務主任的吳作人前往法國,邀請留法的滑田友回國任教。大量優秀教師的引進,使得雕塑科逐漸改變了困境,為日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為中央美院雕塑系的第一個發展階段。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雕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雕塑藝術要發展,培養合格的雕塑人才成為一個緊迫的任務。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后,雕塑系從1949年招收的近百名進預科班學習素描創作的學生中選出了26人,編成甲班和乙班進行教學。1953年,雕塑系又開辦了兩年的研究生班,培養更加專業的雕塑人才。同時,雕塑系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學思路:一方面派遣錢紹武、董祖詒、王克慶、曹春生、司徒兆光等人去蘇聯留學;另一方面請蘇聯雕塑家來美院授課,如1956年曾聘請蘇聯著名雕塑家尼.克林杜霍夫開辦了雕塑研究班。
這一時期,雕塑系除了要滿足國家對雕塑人才的需求,還要積極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和適合國情的雕塑教學體系。這一時期留法歸來的劉開渠、王臨乙、滑田友、曾竹韶等以法國雕塑系統為基礎,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現實主義雕塑教學系統;留蘇歸來的錢紹武、董祖詒、曹春生、司徒兆光等,借鑒蘇聯雕塑系統,對其加以補充,使之更加嚴謹,更加具有社會主義特色。不管是法國雕塑體系,還是蘇聯雕塑體系,都屬于歐洲雕塑體系,都強調對客觀事物的研究和反映。這兩種雕塑體系的融合,使得雕塑系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雕塑流派,并以其現實性和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有著優秀的雕塑傳統,如何在充分借鑒吸收歐洲雕塑特點的同時,有力推動雕塑的民族化,也是這一階段雕塑系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為此,雕塑系師生一方面四處考察中國傳統雕塑,對其中的優秀作品進行整理、研究和介紹,充分學習傳統雕塑的技法,在傳統雕塑中尋找新中國雕塑的民族化發展道路;另一方面積極向民間雕塑藝人學習,如天津的“泥人張”,從中去感受中國傳統民間雕塑的特定技法、方式和語言特點。
從70年代末恢復招生到中央美院遷出王府井是雕塑系第二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雕塑系的主要工作是恢復因十年動亂而遭受嚴重破壞的正常教學系統。同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國外現代主義雕塑觀念被引進來,國內的社會發展也出現了新的局面。在這種新形勢下,雕塑系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他們根據社會的發展對教學體制進行調整,逐步吸收西方現代主義雕塑的優點和國際當代藝術的新觀點、新技術,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2001年中央美院遷入望京新校園,雕塑系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國際一流的現代化教學樓,完善的配套設施,為雕塑系的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硬件基礎。師資方面,老中青相結合,建立了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教學上,在保持原有教學優勢的基礎上,開拓新領域,初步建立現代材料教學系統。
新世紀的雕塑系,根據實際需要,在教學體系方面再次調整,形成了專業基礎教學、導師工作室教學與技法材料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這一時期,《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群雕》、《八女投江》等中央美術學院雕塑教師和畢業生所創作的大批優秀作品,在社會上產生著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充分展現了這個群體在新時期的學術實力。
當代,雕塑系始終堅持“兼容并蓄、多元發展”,組織并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建立健全了交流機制,積極引進新的雕塑教學觀念,真正形成了一個可以面向社會、面向當代、面向國際的當代雕塑體系,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大批優秀雕塑藝術人才。
回首雕塑系80多年的風雨歷程,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展示給世人的是她輝煌的成就。今天的她立足本土、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繼承傳統、勇于創新,必將譜寫中國雕塑的燦爛明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