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瞿曇寺發現西北地區最早的壁畫長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8-05-27]
專家近日研究發現,被稱為“袖珍故宮”的青海瞿曇寺中保存的巨幅彩色壁畫,是迄今為止西北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壁畫長卷。
始建于1392年的瞿曇寺,是青海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坐落在青海省樂都縣境內,其總體結構布局、建筑風格與北京故宮十分相似,歷史上又曾是明王朝的皇家寺院,因此被稱為青藏高原上的“小故宮”。
青海省政府參事、知名藏學研究家謝佐說,瞿曇寺的壁畫總面積約900平方米,是瞿曇寺的藝術瑰寶,無論規模、年代還是藝術價值都堪稱西北之最。
瞿曇寺壁畫中,最令人驚嘆的是兩廂廊墻面上的巨幅彩色壁畫。兩廂廊隨地勢而建,從中殿兩側拾級而上,平地陡起,有斜廊相接。由于布滿了壁畫,也被稱作畫廊,又因其下面布設有排水暗道而被當地群眾稱為“七十二間走水廳”。
記者看到,壁畫內容多為佛教傳說故事,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示,有“叨利天眾迎佛升天宮圖”“善明菩薩在無憂樹下降生”“龍王迎佛入龍宮圖”“六宮娛女霧太子歸宮圖”等,壁畫構思奇巧,層次分明,形象生動。值得一提的是,在靠近隆國殿右側的“佛祖涅槃圖”上,畫有一處屏風,屏風畫面上留有“甘肅平涼孫克恭及其子弟”的題名。謝佐說,皇家殿宇中的畫,畫師不允許署名,否則會有殺頭的危險。但這位畫師巧妙地利用屏風,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除了兩廂廊的壁畫外,瞿曇寺大殿的墻面上也布滿了壁畫,與兩廂廊壁畫不同的是,大殿里的壁畫全部是藏傳佛教內容,非常高大,有的用布幔遮蓋。
另外,壁畫上的亭臺樓閣、山水云石、奇花異草、人物服飾等,具有美術考古價值。特別是保存完好的明代壁畫,有山水、花鳥、人物等,不僅內容有佛教故事、世俗生活場景等,而且壁畫的技巧、線條、色彩等都有借鑒意義。
壁畫全部是漢式國畫的工筆畫;壁畫上的動物、植物薈萃南北,應有盡有?!爱嬛杏挟?,畫中有書法”的特點說明,當時書畫作品在民間廣受歡迎,已經登上大雅之堂。
謝佐介紹說,這些壁畫全部采用當地的石色,著色牢固,雖歷經600多年歷史,仍然色彩鮮艷、光彩奪目。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