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活動愈加多元發出的信號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7-12-21]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小何接連趕了三次場,忙得有點暈頭轉向。
何香凝美術館的紀錄片論壇“從鄉村到都市”,是從上周五晚上開始的,加上周六周日兩天,八部紀錄片加上與作者的對話和討論,量大得有點消化不動。中場休息時間他還就近看了看何館同時展出的“左圖右史——魏光慶藝術展”。周日中午吃飯的空當小何專門跑到對面的OCT現代藝術中心,因為第六屆深圳當代藝術展這天開幕。但忙碌的小何參加的只是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里深圳眾多文化活動中的冰山一角。事實上上個周末,深圳就有三個展覽、兩個講座、兩個學術論壇、一個影視論壇,加起來大大小小八項的文化藝術活動。
來深圳十多年的小何有點感慨,以前在深圳每到周末就愁,因為找不到有趣的文化活動參與一下。而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小何同樣也愁,愁的卻是現在的文化活動多得無法選擇,看展覽還是聽講座,是去聽聞一多嫡孫聞黎明的西南聯大最后一講,還是聽魯迅長孫周令飛講《魯迅姓什么》,真是有點無法取舍。
我們從小何的擔憂中驚喜地發現:深圳的文化活動越來越多元了,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了。深圳因為太過年輕,文化積淀無法與內地一些歷史名城相提并論。但是近年來,隨著市政府對文化的投入越來越多,深圳的文化活動和氛圍也越來越寬松。
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包容性和開放性本來就是這個年輕城市的特色,但是文化活動的從無到有、從稀少到繁多,這是一個鮮明的信號。講座與演出活動相比要枯燥一些,通常講座的專題性很強,不管是“西南聯大”,還是“魯迅”,普及面都不是很廣,事實上這樣的專題都有點冷。但這樣的講座在深圳雖然沒有大熱,卻也從來不乏聽眾。
藝術活動的欣賞歷來對觀眾和聽眾的要求不低,所謂知音難覓。但是在深圳,不管是講座還是展覽,主講人往往能收獲意外之喜。紀錄影像論壇的最后一場放映結束后,主持人吳文光對臺下的觀眾感嘆,他發現了不少熟面孔,有的是從周五一直堅持到周日,非常難得,也讓他感動。張曼菱在深圳講“追尋西南聯大魂”,她在臺上講她意外獲得了梅貽琦夫人在北平生活的賬本,說明教授在北京生活的優裕和在昆明的困苦無法相提并論,覺得教授夫人的堅韌同樣功不可沒。臺下的聽眾中就有一位梅貽琦夫人的親戚,補充他所知道的梅夫人晚年生活的細節。聞一多的嫡孫在臺上講空襲下的西南聯大,臺下又有一對在深圳落地生根的夫婦謝鵬飛和蔡曉彤,他們曾是聞一多的學生,也是當年西南聯大的校友。聞黎明的講座結束后,聽他們補充自己在西南聯大的經歷也很有趣。今年5月27日,歷史學家雷頤在何香凝美術館作了一場“語言的力量——以近代新詞為中心”的公益講座,在和觀眾交流部分,他記不清楚的一些細節臺下都有觀眾及時補充,弄得雷頤好奇心大起,追問:你是做什么的?怎么什么都知道。
其實就像專家跟學者的講座往往會給深圳人帶來意外之喜一樣,深圳聽眾的反饋也往往給專家和講者帶來一種意外的滿足。不少主講嘉賓感覺深圳藏龍臥虎,講座后的提問環節,與聽眾的互動往往會給講者帶來高手過招的快感。
這說明深圳人對專家學者拋出來的招兒接得上。還有一種是接不上但可以包容可以理解。而對一些另類先鋒的展覽活動,市民從以往的排斥到現在的包容。本報“文化廣場”12月17日C5版《深圳藝術尺度越來越寬》中透露,這次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許多即興、前衛的雕塑,得到市民認可。這是對深圳市民接受度和藝術包容度的一種變相測量,也是深圳藝術氛圍寬松的一桿標尺。
多元和包容,簡單勾勒出了當下深圳文化氛圍。而這兩大要素恰恰是每一種藝術門類健康成長、繁榮壯大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