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8日,參觀者在觀看“中華九鼎”。

當日,由國家博物館監制復原的失傳兩千余年的中華傳國之寶、大禹所鑄九鼎--“中華九鼎”在北京東方博古藝術品收藏中心舉行立鼎儀式,并長期對公眾展出。
經過國內歷史學家、考古專家和青銅器專家聯合攻關,已經失傳2000多年的中華九鼎被成功復原,今天上午在北京亮相。
專家介紹,在我國古代文獻《尚書·禹貢》和《春秋左傳》中就曾記載: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因周后戰火頻紛,九鼎神秘失蹤。上午,記者在北京東方博古收藏品中心看到,新落成的中華九鼎的形制為一圓八方,大圓鼎為冀州鼎,為九州之首;其余依次代表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專家介紹,此次復原的中華九鼎的外形以考古出土的夏、商早期陶器、青銅器及陶范的多件圓鼎、方鼎為原型,并加以推斷和改造創新,力求再現先秦時代青銅九鼎的英武神采。
鑒于目前已出土的商早期最大的青銅鼎近100厘米高,所以專家此次將九鼎中最大的冀州鼎設為99.9厘米,符合中華民族以9為最大陽數的習慣;方鼎設為66.6厘米,寓意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華夏文明源遠流長。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