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著名畫家高馬得21日辭世(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7-10-11



      又一顆善良豁達樂觀的靈魂離我們而去了。9月21日早晨7:45,著名戲曲人物畫家高馬得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腫瘤醫院辭世,享年90歲整。據其家人透露,四年前馬得動了結腸癌手術,康復良好,而這一次,是由于癌細胞擴散到肺部等多個臟器,再加糖尿病等并發癥,終于回天無力,于昨晨安詳離世。目前,江蘇文藝界正在共同商議馬得后事,追悼會初定于下周一舉行。

      群眾自發前往悼念

      當日上午,記者趕往南京高云嶺馬得住處。面積不大、陳設簡單的家中,已經布置起簡樸的靈堂。馬得夫人陳汝勤找出了數張馬得的戲畫放在他微笑遺像下,靈堂中則回旋著昆曲《牡丹亭》,那是馬得一生的最愛。

      當日前往的有很多江蘇文藝界人士,包括著名書畫家言恭達、宋玉麟、張偉、朱新建等人,也有馬得戲曲界的老友張寄蝶等。對于馬得的辭世,眾人都倍感痛惜。也有一些平民百姓前往。一位農民帶了自己家種的冬棗前去悼念。他說,馬得是個好人,他還給我畫過畫呢。這就難怪,高馬得在“文革”中下放蘇北農村期間,仍然不減對生活的熱愛。因為在他的心中,完全沒有高低貴賤之別。瓜棚漁舟、牧童村姑、插秧收麥、采茶摘桑,鄉村的勞動和生活場景均入其筆下,那些畫面淳樸率真,天然成趣。

      抱病前往的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宋玉麟告訴記者,馬得的畫幽默詼諧,清新活潑,非常便于被群眾所接受,受到戲曲界、美術界的一致喜愛。他的為人也是這樣,非常大度,淡泊名利,很清凈,專注于他喜歡的事業。他的興趣廣泛,修養很好,是大家非常尊敬的前輩畫家,但他又非常隨和,從不以前輩自居,謙虛而隨意,“我們都非常喜歡和他相處”。馬得目前是省國畫院最年長的畫家,他的去世,無疑是畫院的一大損失。

      個人畫展肯定還要辦

      記者獲悉,本來今年九月底江蘇省國畫院擬定在省美術館為高老舉辦九十誕辰畫展,但由于高老身體不適而推遲。

      由于馬得非常勤奮,常常是“廢畫三千”,從近百幅畫中挑出幾幅成品,因此,他的創作量非常驚人。粗略估算,他留下來的畫作當不止萬幅。這些畫作目前在北京、港臺等地都相當受歡迎。香港城市大學還有教授專門研究馬得戲畫。

      說到這里,有必要梳理一下馬得的藝術創作歷程。早在1934年,高馬得跟隨長安畫派開創者趙望云,并受其感染樹立“習傳統、寫生活”的藝術思想??箲鸨l后,馬得從貴陽轉至重慶,與葉淺予、張光宇、沈同衡等編輯《商務時報》和《新民報》的副刊“星期漫畫”,呼吁民眾抗日,針砭社會時弊。他從漢畫像中吸收藝術營養,堅持畫速寫,以中國傳統水墨筆法創作漫畫、戲曲人物畫和農村風情畫,達到了極高的文人畫的藝術境界,影響了全國一大批后學者。他的系列漫畫“苗夷情歌”、“大城故事”、“新列仙酒牌”,是中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社會風情的縮影,被南京、上海、重慶、香港等地媒體爭相連載,并榮獲中國漫畫金猴獎。他以水墨畫記錄下近百折昆曲,并捐贈了100多幅作品給蘇州中國昆曲博物館。他為少年兒童創作的“三打白骨精”連環畫,被人民美術出版社譯為法文、日文等。

      如此豐厚的精神遺產,馬得的家人希望還是要完整地呈現給百姓。陳汝勤堅定地告訴記者:馬得走與不走,畫展肯定還是要辦的。大概明年吧,她會把馬得最精彩的作品整理出來,奉獻給大家?!”緢笥浾摺●T秋紅

      高馬得簡介

      高馬得,祖籍南京,1918年生于江西贛州。因生于馬年,母親屬馬,馬年得子而取名馬得。上世紀四十年代以漫畫著稱,多年從事新聞出版工作,1980年調入江蘇省國畫院,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個展,由北京、上海、江蘇、香港、臺灣等地出版個人畫冊,近年來又出版了《畫戲話戲》、《畫碟余墨》、《馬得水墨小品》等。

      馬得先生長期專攻戲曲人物畫,以漫畫夸張、概括的筆法創作了形態各異的戲曲人物形象,筆墨簡練灑脫,形象生動傳神,情趣妙生,耐人尋味,在美術界和戲曲界享有很高聲譽。曾榮獲中國漫畫金猴獎。他以水墨畫記錄下近百折昆曲。2004年7月,《馬得昆曲畫集》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等部門頒發的最美圖書獎和插圖金獎,并被當做國禮贈送給第28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2006年7月,馬得昆曲戲畫藝術館落戶蘇州中國昆曲博物館,馬得先生將自己幾十年來創作的《牡丹亭》、《西廂記》、《十五貫》等戲曲繪畫精品100幅捐贈給蘇州中國昆曲博物館,同時捐贈的還有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珍藏的昆曲典籍《六十種曲》、《盛明雜劇》、《綴白裘》等。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