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吳昌碩收入超蔡元培 揭秘海派書畫興盛原因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7-08-29
    關于海派書畫,人們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是,你知道任伯年、吳昌碩、吳湖帆等海派名家的書畫作品,當年售價幾何嗎?海派書畫的市場行情又是怎樣從低價位走向高價位的呢?文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海派書畫——百年輝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經濟形態》,以新的角度探究海派書畫興盛的經濟原因。
      作者王琪森稱,海派書畫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舉足輕重,但是以往很難找到一本對其進行整體研究的專著,甚至連小手冊也難覓。盡管有研究某些海派名家的著作,但往往研究方法和觀點雷同,缺乏對特定歷史背景及時代氛圍的闡述。而他則撰寫此書時,注重從歷史背景、經濟結構形態和海派大文化圈這三個角度切入。海派書畫當年的市場運作方式、畫家收入情況等,在以往對海派書畫家的研究中,往往是被忽略或遺漏的。
      該著稱,19世紀末,第一代畫派書畫家潤例還不高。一流名家作品大約在每平方尺1至2銀圓,而二流的僅幾角,有的僅1角。任伯年潤筆最高,每平方尺2至3銀圓。他逝世前一年(1894年),已積蓄有二三萬銀圓。當時1銀圓約折合現人民幣80元。當時五口之家小康型的月生活費是25銀圓。
      1912年是海派書畫的重大轉折時期。那一年,上海匯集了一大批前清高官,其中有帝師太傅、大學士、尚書、總督、巡撫、布政使,如陳寶琛、沈曾植、張謇、陳三立、朱祖謀、康有為、曾熙、李瑞清、張元濟、鄭孝胥等。這些高官名臣、碩學鴻儒在上海完成了從封建末代官吏到近代書畫家的華麗轉身。他們已不是像任伯年、蒲華、虛谷那樣的民間畫家,而是名流中的名流,一出山就大大帶動了海派書畫的市場行情。第二代海派書畫代表人物吳昌碩,便是這一年定居上海。10年后,吳昌碩重修潤格:堂匾三十兩;楹聯三尺六兩、八尺八兩;橫直整幅三尺十八兩,四尺三十兩,山水視花卉例加三倍;刻字每字四兩……每兩為銀圓1圓4角。當時北大校長蔡元培每月收入為600銀圓,吳昌碩書畫收入遠遠超過北大校長及教授。
      作者認為,海派書畫家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富庶,不僅為他們創作提供了豐裕的物質條件,而且使整個流派的藝術創作呈現強勁勢態,從而使海派書畫成為當時全國的中心重鎮。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