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資訊

    淺談電視戲曲的歷史和現狀(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3-12-05
      電視戲曲,又稱戲曲電視,是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電視媒體相結合的產物。它經歷了從幼稚到成熟,從單一到多樣,從簡單再現舞臺藝術到復雜再度創作過程。從某種程度來說,電視戲曲的發展史亦是中國電視文藝發展史,乃至中國電視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

      中國從1958年有了電視以后就出現了電視文藝,電視戲曲也隨之誕生。早期的電視戲曲形式很簡單,以戲曲為主,將原來只在舞臺上表演的戲曲,簡單地照搬和再現到電視屏幕上。其表現方式主要是現場直播戲曲舞臺劇。

      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直播場地只能是劇場舞臺。導演一般采用三臺攝像機聯機,面向舞臺,放置在左、中、右三個位置,運用不同機位的鏡頭角度、景致變化進行現場切換,使觀眾欣賞全劇。那一時期轉播過不少戲曲藝術家的劇目,如梅蘭芳的《穆桂英掛帥》,荀慧生的《紅娘》,周信芳的《四進士》等。早期的電視戲曲培養了中國第一批電視戲曲工作者,練就了他們嚴肅的工作作風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同時,戲曲節目的劇場實況轉播也為后來的電視文藝的實況轉播和專場錄像,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隨著電視技術的更新,電視手段不斷豐富,電視戲曲導演為了增強電視表現力,不再滿足照搬舞臺,他們積極參與節目創作,將戲曲演員請到演播室,運用電視的獨有視角,從舞美、燈光、現場調度,到劇本的修改、演員表演、化裝,都重新設計和安排,這便是專場錄像。這一時期中央電視臺播出了評劇《雙玉嬋》、川劇《燕燕》,地方臺播出了昆曲《十五貫》等,它比原有的舞臺劇節奏更加緊湊,畫面更加符合觀眾的審美要求。

      電視錄像設備的使用,尤其是彩色電視錄像設備和彩色轉播車的引進,使電視節目不再是轉瞬即逝,而能制成磁帶得以保留、交換和重播。由此產生的后期編輯,又為電視戲曲的再加工和再創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專場錄像為戲曲節目的電視化,探索出一條路。至今,它依舊是電視戲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待續)

    摘自: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