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發現兩個大型白堊紀恐龍化石群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7-07-09]
河南又一次因為恐龍而受到世界矚目,記者近日從河南省國土資源廳舉行的河南白堊紀恐龍化石群發掘研究成果(第一期)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在河南省汝陽、欒川一帶,地質工作者新發現了兩個大型白堊紀恐龍化石群,并發現至少10種以上不同類型的恐龍。
據河南省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吳國昌介紹,在汝陽縣三屯鄉-劉店鄉一帶,共發現恐龍化石點30余處。經對其中5處化石殘存點進行搶救性發掘,得到了兩個新屬種恐龍:汝陽黃河世龍和洛陽中原龍,時代為晚白堊世早期。此外,尚有一批巨型蜥腳類以及大型肉食類、似鳥龍類恐龍化石標本,目前正在發掘和研究中。初步研究表明,該地區至少存在6種不同類型的恐龍。
在欒川縣的秋扒-潭頭一帶,地質工作者也發現有恐龍化石出露點20余處。在對欒川秋扒鄉1號化石點發掘后,發現了小型馳龍類、竊蛋龍類、傷齒龍類等恐龍化石,還有巨型蜥蜴類和珍貴的早期哺乳類動物化石,以及至少4種不同類型的恐龍蛋化石。此外,在欒川還發現有零星的蜥腳類、大型甲龍類和大型肉食恐龍化石、龜鱉類和疑似鳥類化石等。經權威部門鑒定,目前可以確認,欒川一帶至少存在6種不同類型的恐龍,是我國晚白堊世晚期又一重要的、以小型獸腳類恐龍為主的恐龍動物群。
據吳國昌介紹,截至目前,河南已有15個縣發現恐龍、恐龍蛋或恐龍足印化石,分布在14個紅層盆地中。其中河南南陽的恐龍蛋化石是世界古生物地質遺跡奇觀和自然歷史寶庫中的珍品。而汝陽、欒川兩個大型恐龍化石群的發現,也將在世界地層古生物界產生重要影響。
汝陽、欒川兩個大型恐龍化石群的發現,已引起了世界各地恐龍研究方面專家學者的重視。日前,應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和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邀請,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戴爾·溫克勒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研究系大衛·安文博士以及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張宏仁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等30多位專家學者,對化石標本和化石產地作了實地考察和研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