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失散文物是怎樣收回的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7-07-06]
編者按:在兩位美國漢學家回顧的中國兩千多年來的皇家藝術品收藏史中,有兩點讓人印象深刻:一是它異乎尋常的豐富,一是它屢遭涂炭的命運。尤其是后者,幾乎成為中國文化史上周期性的現象。而令人驚異的是,故宮館藏文物卻大多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吨袊始沂詹貍髌妗芬粫?,講述了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現摘編如下,以饗讀者。
1948年12月14日,當共產黨的軍隊已經包圍北平城的時候,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讓人把故宮的四扇大門都給關上了。在這國民黨撤退和共產黨進逼的政治過渡期,馬衡的這種舉動是在表明,他決不會聽命于國民黨政府將國寶運到臺灣去,也是在告訴大家:無論遇到什么情況,他都會堅守崗位。
1949年1月31日,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剛剛進入北平,總司令便立即布置軍事占領故宮博物院,在行政管理上,中共的過渡政府馬上接管故宮。
建立新政權才幾個月,中國新的領導人就開始著手拯救和贖買故宮的文物。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都親自過問這件事,對館藏的恢復和擴充十分關心。
20世紀50年代初期,絕大部分珍寶從南京裝船運到了北京故宮,最后在南京只留下2211個箱子。因為南京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首都,再加上作為原來的中央博物館,皇家收藏一度存放于此,所以南京博物館被賦予“博物院”這個特殊的稱謂。中國的其他博物館里只有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才叫“博物院”,可見這個稱謂的特殊性。
1999年,故宮要求南京博物院歸還剩下的2211箱文物,卻遭到委婉的拒絕,南京博物院認為自己畢竟已經精心收藏這些寶物長達半個多世紀,而故宮的文物又已經很多了。
文化部新成立的文物局在文物回收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當時的文物局聘請了上海著名的書畫鑒定家張珩即張蔥玉,后者又請來了藝術鑒賞家徐邦達。此后,徐邦達在收回故宮遺失文物、恢復館藏方面功績卓著。
故宮專門成立了文物征集組來鑒定收回文物的真偽,還通過單位及文物組成員的個人關系,召集了一大批從事文物鑒定的藝術史家和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征集組包括許多知名專家,他們被分為5個小組,對收回故宮的物品進行鑒定,開始重建故宮博物院的館藏,這5個小組是:玉器喬有聲、陶瓷 孫瀛洲和耿寶昌 、銅鼎 王文昶 、書畫 王以坤和劉九庵 和碑帖 馬子云 。
為了恢復館藏所收回的文物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顯然是1924年溥儀及其隨從逃離紫禁城時從故宮攜帶出去的文物。當年,在被迫離開紫禁城時,溥儀和溥杰兄弟選了一些便于攜帶的最寶貴的藝術品和珠寶,偷偷夾帶出宮。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