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被指"誤改"傳世國寶《步輦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7-07-03]
“是啊,我為什么要與故宮過不去?我不是要與故宮過不去。如果沒有1959年印制的原圖來比較,誰也不敢懷疑故宮的修復專家??!”
79歲的西安老畫家寧恩寶開門見山,“十年了,我一定要把這些話說出來,要不然真相就會永遠被埋沒……”
20日,瀟瀟細雨,使西安連日燥熱的空氣涼爽了些,但寧恩寶的心情卻輕松不起來。
從1996年開始,他為一幅古畫奔走了十年,這就是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深藏于故宮博物院。
這幅畫本來與他八竿子打不著,但一次偶然的發現,使寧恩寶為這幅古畫開始了漫漫的“維權”路。用他的說法,《步輦圖》遭遇了“刀斧之痛”,刀斧過后,一片狼藉。
“太痛心了,他們動的是關鍵部位??!”
寧恩寶復印了1959年版的《步輦圖》和1978年版的《步輦圖》,擺在畫案前,“你們看,高下立判??!別說專家,隨便一個讀者,一眼就可以看出區別”。他說。
“唐太宗手中的布袋哪里去了?宮女的手怎么變成了一段袖筒?唐太宗的右手怎么被抹掉了?看看,這算不算是破壞性修復?”寧恩寶一左一右地比較著兩張圖。
寧恩寶1952年畢業于東北魯藝,曾任教于西安美院,后調至陜西省美協,1989年從美協離休后,有了更多的時間看書、作畫。就在廣泛臨摹經典名畫之時,他發現了《步輦圖》的蹊蹺之處,“我當時非常震驚!”因為,同樣一幅畫,“1959年版”與“1978年版”中的“關鍵部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這變化是至關重要的,它表現的是全畫的主題!”寧恩寶說,唐太宗手中的小布袋“人間蒸發”,寧恩寶為此查閱了大量資料。
唐太宗接見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祿東贊,加封他為右衛大將軍,舉行“臨軒冊命”儀式時的真實歷史場面。按照當時尊賢禮士的典章制度,這位脫掉龍袍、改穿素衣、離開龍椅、來坐步輦的唐太宗,左手抓著長方盒子(可能內裝一冊軸文),右手心一個完整的小布袋?!白⒁饬?!唐太宗所拿的盒子和布袋,是這幅圖最核心的主題,尤其是右手握著的那布袋,可以說是《步輦圖》的命脈,是經典之作的魂,絕非可有可無的點綴!”
從1998年起,寧恩寶開始提起筆來寫文章,在一些專業刊物上發表文章,為這個消失掉的小袋子討說法。向故宮,向美術界。也攪起過一些波瀾,但未能撼動故宮這座深宅大院的平靜?!斑@個問題弄不清楚的話,我死不瞑目!”79歲高齡的寧恩寶語氣堅定。
故宮曾從側面傳出兩次“答復”信息
對于寧恩寶的大聲質疑,故宮難道真能心平氣和、穩如泰山嗎?
寧恩寶自己曾給故宮負責人寫過信、寄過資料,沒有人回復。
寧恩寶首次“發炮”,是在1998年1月,刊在河南《尋根》雜志,同年底,西安美院院刊《西北美術》上刊發了寧恩寶的《對歷代繪畫藏品切不可濫施刀斧》時,曾有一段編者按,稱“經本刊編輯部向有關人士求教得知,《步輦圖》確被改繪,然事出有因。據說已被施刀斧,與史載不符。此番改繪,乃為還作品原貌……”
對此,寧恩寶堅決不能同意——“修復,當然是應該遵循專業上的一套程序,使畫面上的不完整之處完整起來,不清晰之處清晰起來,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吧!這小布袋它有個造型呀,魚符袋,宮女的手,指關節的分叉,總不能抹成一塊平板吧!”
故宮的第二次側面回應是在2005年,當年6月,寧恩寶與來陜參加活動的故宮一位領導在大唐芙蓉園遇見,那位領導剛剛收到寧恩寶托人轉交的有關資料。
不久,寧恩寶所托的人讓寧恩寶看了一封回信,故宮這位領導稱,寧恩寶文中所指的唐太宗手里的白布袋“是一塊絹剝落后露出的白色裱褙,修復者用一塊同樣大小的舊絹染色后補上;所說唐太宗身旁一侍女在修復時被抹去了手,那是印刷不清晰造成的,原畫中的手依稀可見,沒有任何改動”。又說“修復《步輦圖》,是按照修復計劃進行的,先后有11位專家在上面有簽字”。
后來,故宮領導的這位朋友一再稱這是純粹的私人信件,從寧恩寶處將信要了回去,寧恩寶表示理解:“畢竟這件事是多少個前任手里的事了,當年簽字的專家可能還健在,他又能怎么表態?!”“但是,這樣的解釋,我當然不滿意!”收到轉來的這封信不久,寧恩寶發出了《致故宮的一封公開信》,開始了“更大規?!钡谋甲?。
“小白布袋”真那么重要?
也許有很多人會問,唐太宗手里的小白布袋真的那么重要?“說這個小布袋重要,是因為它是全圖的核心和眼睛,有了它,這幅圖的主題就非常明確,是授官,而非許親?!?br/>
“為什么故宮的人對圖的題記部分視而不見呢?”寧恩寶指著畫面上北宋大學者章伯益的篆字《步輦圖題記》問道,“貞觀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祿東贊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于吐蕃,其贊普遣祿東贊來逆,召見顧問,進對皆合旨,詔以瑯琊長公主外孫女妻之……”
“拜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這個小白布袋里,也可能正是“右衛大將軍”的印信。小白布袋(魚符袋)是三品以上官員出入宮廷的身份標識,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在《玄秘塔碑》、《神策軍碑》、《金剛經碑》碑文中,將皇帝“賜紫(綬)金(綬)魚袋”錄入碑文,以示榮寵。
《故宮博物院歷代繪畫藏品選集》的《作品簡介》中,則把“瑯琊長公主外孫女”,說成是唐太宗把自己的外孫女許給贊普松贊干布,實際上是把長公主的外孫女許給祿東贊。后來,在勘誤表上,贊普松贊干布改正為祿東贊,但祿東贊娶唐太宗外孫女一句并未更正,“拉郎配嘛!令人哭笑不得”。
除了《資治通鑒》與《舊唐書》中的相關記載外,寧恩寶對畫上的題記倒背如流。
記者看到了文物出版社1959年的印刷件,當時總共印刷500本,半世紀過去,現今存世的還有多少?“我如果不站出來說,這段歷史就會永遠淹沒,故宮所修復的這幅圖,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永遠沒有人知道了?!?br/>
寧恩寶手中的放大的修復前的《步輦圖》擺在畫案前,赫然在目?!懊刻炜粗鼈?,我的心才能好受一點,它們畢竟還沒有被破壞?!薄罢l來拯救《步輦圖》?”寧恩寶望著窗外,喃喃發問?!澳阌X得,故宮是不是應該公開澄清?”寧恩寶問記者。
有必要提的是,故宮這位領導在信的結尾部分寫道:“在此,我也向寧先生表示感謝,感謝他對國寶的關心。我們也一定不辜負國人的希望,切實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物?!?br/>
無論是老畫家寧恩寶的十年奔走,還是故宮的三緘其口,相信,共通的有對故宮、對國寶、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關注與慎重,還有,那一份不舍的心情。
《步輦圖》,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線條流利純熟,富有表現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閻立本(601~673年),唐代雍州萬年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唐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恫捷倛D》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后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緻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范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贊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大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缐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李道志、李德?!爸匮b背”時題記兩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