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拍賣市場何以取代畫廊業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7-05-06]
當下的中國內地藝術品市場,藝術品拍賣之強勢似乎已經涵蓋了所有的經營主體。最典型的就是:藝術品拍賣幾乎被當作整個中國藝術市場的代稱,成為藝術品特別是繪畫流通領域的第一風向標。與此對照鮮明的是:畫廊業步履維艱。業內產生了一個很大的顧慮:拍賣市場如此火爆,可能僭越了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業,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可能是畸形的繁榮。
不過,在筆者看來,拍賣和畫廊的嚴重“角色錯位”,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和現實條件,雖出乎意愿之外卻仍在情理之中。
“國情”———不合時宜的二級市場劃分
對一些中青年畫家直接進入拍賣市場,很多國內評論者認為是奇怪的“跳級”現象。中國繪畫拍賣的一枝獨秀,也讓西方收藏機構大惑不解:“在世畫家的作品完全可以通過畫廊或向本人購藏,何必去拍賣行呢?”“奇怪”和“疑惑”的主要依據是,在成熟的西方藝術品市場模式中,畫廊業是一級市場,普通作品在其中買賣;拍賣業是二級市場,重要作品才可進入。比如,德國的藝術品拍賣法就限定,拍賣行只能拍賣已經過世或者頂級藝術家的作品,原因是這些數量有限的作品有必要通過拍賣確定價格。西方在世畫家的入市路徑通常是先進入畫廊,隨著名氣增加再入藏權威收藏機構和博物館,然后被遴選參加重要的大展,最后打入拍賣市場。然而,“二級市場”的劃分畢竟只是西方的成熟模式,未必可以適合當下的內地的藝術品市場。
目前的中國處在一個交錯重疊的社會階段,美術的商品化不是美術自身發展的結果,而是由于資本的強行介入。獨特的國情,決定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成熟的西方藝術市場。由于中國藝術市場的起步較晚,剛剛與世界接軌的中國畫廊業正在建設之中,遠沒有進入繁榮階段,更沒有形成西方“畫廊”概念中完善的運作機制和行業規則。中國的多數畫廊還只是傳統古董店鋪演變而來的普通畫店,基本上處于“散打狀態”。許多當代中青年畫家沒有經過畫廊的培育,直接拿作品到“二級市場”上拍出了驚人的價格,不僅說明市場流通環節中一級市場“功能性”的缺失,還說明所謂“一級市場”本身就是缺失的。
現實的中國處于方興未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過程和結果,都不可能絕對重復西方的“二級”模式,必然具有突出的中國特色。
“民情”———
中國繪畫拍賣必赴的使命
藝術品市場由藝術品購買者、藝術品供應者、市場中介三方面構成,前者是決定市場形態和運作方式的決定性因素。擁有雄厚購藏資金和成熟的鑒賞能力是藝術收藏的必要條件,而穩定的終端藝術收藏者又是促成大量藝術品購買的前提。西方發達國家以富裕的中產階級為國民主體,經濟收入呈現典型的“梭形結構”,藝術品消費已經成為大眾生活的組成部分,其繪畫市場有廣泛的社會基礎。中產階級對普通級別藝術品的巨大需求,促生了眾多中低端畫廊的出現,而少數處于“梭形結構”頂部的高端購藏者的需要,則促生了為數不多、但檔次甚高的高端藝術品拍賣市場。
尚處于初級藝術品市場階段的中國,藝術購藏群體結構與西方差異極大。由于地域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的諸多不平衡,使國民的經濟收入存在很大差距,呈現出頂部細小而底部寬大的“金字塔型結構”,大部分是還沒有經濟能力和閑暇完成純粹的藝術品消費的居民。實際上,中國繪畫市場的終端購藏者,目前還只能是擁有著大部分社會財富的少數階層,純藝術消費對當下的中國社會整體而言,還是一個局部的文化現象。而且,即便這些數量有限的終端購藏者,其藝術鑒賞能力方面的準備也并不充足,他們考量藝術品價值,大多還只能依賴藝術家的名氣或某些權威人士的點評。這樣,真正意義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流通,其實只是在少數的高端購藏者和少數的高端藝術品之間進行。顯然,這種游戲只適合在高價格透明度、高競爭力、高符號效應的拍賣市場中展開,為擅長以耐心和毅力培養畫家、培育收藏者的畫廊所難以勝任。此外,活躍在藝術市場的投資者,對藝術品的濃厚興趣是出于經濟嗅覺,參與藝術品交易的目的是將其當作股票一樣謀取暴利,他們多采取急于兌現的短線行為,一般也不會選擇增值前景尚未明朗的畫廊中的畫家。
中國藝術品市場所處的無序狀態和不完善過程,使畫廊機制建設被多方面忽視。由于拍賣行創造的成交紀錄會快速帶動作品行情,一些急于在藝術市場中獲利的畫家,會跳過專業畫廊環節直接擠入拍賣行,也有個別畫家在被畫廊包裝得有所起色后,擅自把作品送拍。目前很多急功近利的拍賣行都與畫家有私下協議,甚至大肆降低傭金以增加拍品數量,此舉連某些頂級的拍賣行也未能避免。同時,還沒有完全走出傳統模式的中國畫廊業本身,也放棄了獨立的經營模式,而是急功近利地走與拍賣行聯姻的高端路線,把代理畫家的作品大批拿到拍賣行,有的畫廊一年送拍量多達百幅。這樣,某些拍賣行業績中其實有畫廊的貢獻,某些畫廊的營業額也包括了與拍賣行合作的業績。
多方“合謀”的結果是:畫廊向消費者推介優秀作品的功能,被拍賣行擠占和取代,畫廊為當代畫家做市場定位的能力也被拍賣行淡化;而拍賣行則“越俎代庖”,失去了高端的二級市場的意義,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大賣場”。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