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觀察

    南京法院判決引發了法律與行規之間的博弈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7-02-27
    日前,南京市白下區法院審理了一起“銷售仿造古幣”刑事案件。法院認為,當事人明知“古幣”系偽造,卻隱瞞真相并虛構事實出售,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已構成詐騙罪。故判決當事人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處罰金5000元。此判決作出后,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據了解,南京市民秦某去年攜帶110枚仿造古錢幣,來到南京朝天宮古玩錢幣市場交易,買賣過程中,秦某對買家稱,這些古幣是從一個建筑工地上挖出來的。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和買主的鑒別辨認,最終這些古幣以每枚400元的價格成交。事后買主又經權威部門鑒定 ,“古幣”全部系偽造,買家便以詐騙罪起訴秦某。
    秦某在法庭上申辯,根據古玩市場的慣例,賣家沒有告知文物真偽的義務,全憑買家眼力交易。秦某在出售這批“古幣”時,也沒有明示真偽,是買主輕信自己的辨別能力才購買的。因此,自己的出售行為符合行規,并非詐騙。
    據業內人士介紹,不打假、不三包、出售贗品不算騙,這是古玩市場的一項行規。古玩交易是知識、審美、經驗、智慧的較量。能否購得真品,全憑買家的鑒賞能力。南京古玩市場一位店家說,玩古玩的樂趣,就在于真假難辨,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主要考驗買家的眼力和膽識。
    正是由于“真假難辨”的市場,造就南京古玩市場眾多“冤大頭”。據介紹,南京市古玩市場出現過這樣的事,消費者花巨資買的“太平天國寶劍”,經鑒定是紅銅鑄的偽造品。不要說普通市民,就連具有一定鑒賞能力的大學教授也有出資20余萬元,買了10件仿真青銅工藝品的事。業內人士認為,對行規和慣例來說,出售贗品不為過。法律如果要按高價出售贗品文物論罪的話,那經營古玩市場的人最少有近50%要坐牢。
    對于法律與行規之間的博弈,南京法院相關法官對記者表示,鑒于古玩難鑒定這樣的特點,對贗品文物案不能一概而論。除故意出售偽造文物的要追究其刑責外,另有兩種情形應予區別對待。 其一,賣方認為文物為真品,但出售后被鑒定為贗品的,因其主觀上并無欺詐故意,不宜定性為詐騙。應屬“重大誤解”行為,可由法院或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其二,對交易雙方受鑒賞能力限制而無法確認真偽,但買方自愿購買的,事后經鑒定屬贗品的,應依照行規、行約調整。 不過,這位法官同時建議,對古玩市場的這些行規,應通過法律或法規進行規定,以利于司法實踐的操作。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