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青銅器在我國青銅器文化中獨樹一幟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12-28]
記者近日采訪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文物部門獲知,以裝飾動物紋為特征,具有濃郁游牧民族文化特色的鄂爾多斯青銅器,在我國青銅器文化中獨樹一幟。
記者從鄂爾多斯博物館了解到,從十九世紀末開始,在我國北方長城沿線地帶陸續出土了大量以裝飾動物紋為特征,具有濃郁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銅及金、銀制品,因以鄂爾多斯地區發現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征而被稱作“鄂爾多斯青銅器”。也有學者稱其為“綏遠式青銅器”或“北方式青銅器”等。
大量的考古發現及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鄂爾多斯青銅器起源于商代,春秋、戰國、西漢初年是其鼎盛時期,是以狄——匈奴為代表的我國北方地區早期游牧民族的物質文化遺存,是我國青銅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鄂爾多斯博物館副館長楊澤蒙介紹,與我國其他青銅器文化相比,鄂爾多斯青銅器具有如下顯著的自身特點:都是便于攜帶的小型實用器;以大量的動物紋為裝飾題材;有許多金銀制品。鄂爾多斯青銅器形制多樣,種類齊全,按其用途大體可概括為兵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裝飾品、車馬器4大類。
楊澤蒙說,鄂爾多斯青銅器不僅形制多樣,造型精美,而且鑄造工藝也十分高超,部分形制復雜的器物,采用了代表當時冶金鑄造業最高發展水平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制作而成。
鄂爾多斯地區并非銅礦的富含區,鑄造大量鄂爾多斯青銅器所需的銅礦主要靠與周邊地區以物易物交換而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