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遭遇“浮躁時代”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12-27]
筆墨之于東晉,相當于電腦之于當代。筆墨時代可以造就“書圣”王羲之,電腦時代卻難出書法精英,源于二字:浮躁。
浮躁是高節奏、高效率的現代生活壓力之下表現出的通病,“陽春白雪”的藝術領域也未能免俗。日前,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期間,一些書法界知名藝術家對書法界的這種風氣表示了擔憂。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現今書法界,浮躁風氣有三大表現。其一是走捷徑,急功。一些青年書家不下苦功學習鉆研,卻將書界當成“官場”,拍馬鉆營不擇手段,妄圖“一步登天”。加入書法家協會是作品進入市場的門檻,那么,請客、吃飯、拉關系百般手段用盡也要混得一紙“文憑”;參展獲獎能令書家名聲大噪,便“順時度勢”,揣摩評委意圖,模仿跟風。
其二是走險路,造假。造假被稱為“藝術界治不好的瘡疤”。在利益驅動下,干脆將創作拋之腦后,作者出名冒充作者,作品出名偽造作品,別人的一幅創作真品賣幾百上千元,多仿幾幅“賤賣”也能賺錢;還有一些美院學生以“高仿”為業,一年“專業”造假幾件作品進入市場,真假難辨,自己則獲利匪淺。
其三則是走“鬧市”,濫作。目前書壇普遍缺乏“精品”意識,不少書家成名后,潛心創作的時間少了,各種社會活動卻日益增多,或因人情應酬,或因經濟利益創作了大量水準不高的“應景”之作,真正的“精品”卻難覓芳蹤,缺乏可以與歷代書法大家名作相媲美的“代表作”。
書法也好,繪畫也好,藝術大家、藝術名品的煉成,都需要耐得住寂寞。沒有“獨上高樓”“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勇氣和恒心,何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豁然境界?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書圣”,就在于其將書法當作畢生唯一的事業和愛好,不驕不躁,傾注了一生心血。
同理,如果生活在現代的書家、藝術家,能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實,在繁花似錦中獨守一分藝術的孤傲節操,那么,循著前人的路,未嘗不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