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淳化棗樹溝腦遺址發掘獲重要發現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11-28]
4—7月,為深入探索先周文化與客省莊文化的關系諸問題,西北大學考古系對陜西淳化縣潤鎮鄉棗樹溝腦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獲得了一批特征鮮明的重要資料。
棗樹溝腦遺址以棗樹溝腦自然村為中心,遺址北側有一條人工壕溝,把臺塬分割成南、北部分,壕溝以北鮮見早期文化堆積。棗樹溝腦遺址總面積300萬平方米。由于遺址西側靠近地表水源通神溝河,各時期的文化遺存皆集中分布于遺址西半部。此次發掘面積近1500平方米。由于歷代的破壞,在發掘范圍內沒有發現較為完整的地層堆積,地層關系主要是遺跡間的打破關系。結合出土物特征,可知棗樹溝腦遺址包含有仰韶文化中期、龍山時代、先周時期、西周時期、秦漢時期和隋唐時期的文化遺存。其中,又以先周時期的文化遺存分布范圍最廣,內涵豐富且特征比較鮮明。
先周時期的遺跡發現有房址、墓葬、灰坑和灰溝等。房址計12座,包括深穴式、窯洞式等建筑形式,功能有居住和儲藏之分;有些房屋內壁經烘烤而成紅燒土,但燒結程度較低;另外在個別灰坑中發現有夯土墻殘塊,暗示可能還有地面式建筑存在。墓葬4座,為小型豎穴土坑墓和亂葬坑,葬式可分一次葬和二次亂葬,每座墓葬僅隨葬一件小型陶鬲或無隨葬品?;铱?60余座,分直筒狀、袋狀及不規則狀等,其中包括2座直徑超過10—15米的大型灰坑,坑底有青灰色淤土或紅色黏土層,應是池塘類遺跡;許多灰坑內都發現有紅土堆積,尤其個別坑內堆積全為紅土,似乎就是儲存紅土之所;另外,在通向通神溝河的坡地(苜蓿坡)上還發現了一處專門掘取紅土的遺跡,其紅土堆積明顯超過了附近紅土層的厚度約2米,紅土斷面上隨處可見掘土工具(耒)的使用痕跡。這種紅土儲存坑和紅土取土場的發現,當可說明紅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可能用于制陶和蓄水坑的防滲處理。
出土遺物主要為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石器中有磨制的石錘斧等工具類型,骨器中以骨鏃最為常見,而最富特征的則是陶器組合及其形態特征。尤其是以先周時期房址F14陶器儲藏室出土陶器為代表,可復原陶器58件,特征相當鮮明。陶器組合中以罐、鬲、甗和三足甕比較常見,深腹盆和豆相對較少。由于F14因失火而塌陷廢棄,陶色有所改變,已喪失了觀察分析的意義。
小口罐:形體大小不一,多為泥質陶。個別器物上腹部拍飾一周放射狀紋樣,極似太陽紋;最具特點的是在上腹部多以泥條貼飾3或4曲的橫向蛇形紋。
盆:形體大小不一,泥質陶。沿以下施繩紋,上腹部也有貼飾橫向蛇形紋的現象,或拍飾一周放射狀“太陽”紋。
在其他一些遺跡單位中,還出有簋、尊、圈足盤、寬肩甕、雙耳罐以及個別連襠鬲等器類。另從口部特征來看,鬲的形態變化相當繁雜。
總的來看,棗樹溝腦遺址與古豳地區其他遺址發現的先周時期文化遺存聯系較為密切,但也具有一些比較鮮明的文化特征。一則三足甕較之其他遺址更為常見,且出現時間可能較早;二則罐、鬲、甗、盆和三足甕上普遍飾有橫向蛇形紋,在先周時期遺存中甚為罕見。其中三足甕明顯屬于北方因素,這表明在古豳地區東部邊緣的淳化縣一帶,自古就與陜北及河套地區存在較為密切的文化交流現象。再者,池塘以及紅土取土場等遺跡現象的發現,或可初步說明至遲在先周時期關中地區居民就掌握了人工蓄水的基本技術條件,從而使居住地點逐漸由龍山時期常見的溝壑坡地轉移到臺塬高地。(錢耀鵬 魏 女 李 成)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