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風險基金:藝術投資新熱點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11-03]
隨著財富人群基數增大,藝術品投資熱潮導致藝術市場原有的組成部分,如畫廊、拍賣行、博覽會已經難以滿足熱潮中大量流動的資金和商人們的獲利欲望,藝術品風險投資基金成為最有可能引發新一輪運動或者風潮的新動力。據專業機構的市場觀察調研顯示,以私募基金形式參與藝術品投資運營的較成功案例在中國大陸也已經有20多個。
藝術風險基金平臺形成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時候,即使在資本主義市場發展完備、貨幣和金融債券體系健全、投資心理土壤豐厚的美國,風險投資仍然不被認可和接受。大家都著眼于一種穩妥的、可計算和量化的投資項目,可定期分紅、資產評估、監控清晰透明等的條目構成了一個風險承受的底限。但現在風險投資則成為一種強勢力量。無論是對沖基金還是其它模式的融資獲益模式日益成為金融和房地產市場甚至其它實業、商業領域的堅固的支撐力量。據美國紅杉基金的中國合伙人張帆先生介紹,在美國的納斯達克股市,有1/3的中小上市企業背后都是由風險基金支撐的,從一個市場資金量的分布來看,1980年代的風險投資基金的資本蓄積量達到了160億美元,到2000年的時候整個盤面就達到了1000億美元,而到了今天,整個風險資本所掌控的資本僅美國市場就達到了12000億美金。相比現今的藝術品市場,在一個藝術品越來越具備成為一種投資工具的的時候,這種歷史和現實的相似性就有可能發生跨界挪移,很可能遲早成為資本角逐的狩獵場。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了長期壓抑后在專家所稱的“后非典時期”迎來了迅捷的爆發期,由于之前的市場存量、人才和后續儲備上,都已經具備了極大量的基數,而在內、外市場爆發性的購買熱情拉動下,獲益增長點遠遠不是實業和商業服務盈利模式可以達到的,而且整個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也具備了相當的資本消化力和擴容空間。種種跡象表明,風險基金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也就是說它對風險基金的誘惑力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
藝術風險基金是把雙刃劍目前國內的藝術市場依然是建立在區域分隔和單點傳輸的框架體系下的,在這樣的體系下,我們的藏家、畫廊、拍賣行各司其職當然也是各擁利益,從而形成了整個產業鏈條的利益支撐和實質驅動。而一旦風險基金進入市場,其批量化操作模式、理性思維、固化的監控和評估模型以及出貨和入貨的運作習性均會對現有的行業規則形成很大沖擊。風險基金要實現建立在量和資本獲利底限基準上的逐利目標,就要打破現有的對于藝術品的價值評判和衡量模式,以重新洗牌制定有利于資本獲利的新規則。而原來畫廊和拍賣行建立的交易模式、價格生成系統和銷售平臺統統要遭受沖擊,當資金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就可能引發其它產業慣有的壟斷性狀態的產生,那時,恐怕對于藝術生產本身都將是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風險基金進入藝術市場對市場保護與獲利兼顧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如英國的鐵路養老基金和熊皮基金。專業的管理和滲透式的入市機制,才能更好地保持基金的長期性和穩定性。藝術品風險投資基金極有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性的市場力量,其擁有的更便捷的融資渠道和滲透力均會成為自身的強勢支撐,以更強大的金融面貌出現在藝術市場,無疑將推動藝術市場發生巨大的變化。雖然很多商人看到了藝術市場存在的巨大潛力,但由于藝術品交易的特殊性,在一些以純粹的金融炒作方式遭受重創后,眾多投資資金如群狼看到巨大的獵物一樣,蠢蠢欲動卻不敢貿然進攻。事實上,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藝術市場蘊藏的生命力完全可以支持獲利,但獲利必備的條件之一就是:冷靜與智慧!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