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誠信危機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當務之急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10-17]
“藝術市場的不規范嚴重影響了中國藝術與市場的健康發展,核心問題為解決誠信危機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當務之急,具體要做的工作是需要培養一批誠信的書畫家、專業機構和真正的藝術鑒賞家?!痹?006中國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組委會主辦的“藝術與市場論壇”上,來自京、滬、寧等地的專家們和業內人士就藝術與市場展開研討,提出了上述觀點。
書畫家是藝術品生產的源頭,首先應當解決他們
的誠信危機。南京師大一位研究美術史論的著名教授目睹了國內某些書畫家的種種惡俗炒作后氣憤地說,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已經到了危險的邊緣。他舉例說,某些書畫家在拍場上包裝炒作、人為造市的現象較為泛濫,近一兩年此風尤盛。這種人為的造市采取一些不正常的隱蔽操作手段,使完全不具備創作水平的有些書畫家快速炒紅,或將一般的書畫家炒為“大家”,書畫價格飛速飆升,扶搖直上,如此現象在當今內地藝術品市場不在少數。在學術上缺乏造詣,在藝術上缺少創新的普通畫家,通過拍賣公司的積極運作,大造聲勢,拍價一躥而起,動輒幾十萬元,甚至突破百萬元大關,成交率也高得出奇,令人望而興嘆,一頭霧水,內中的真相與奧妙他們自己最清楚不過,圈里人也心知肚明。這種一無學術支撐,二缺藝術創新,三少市場成長過程的“一飛沖天式”的“三無名家”,真不知要坑害多少外行買家的真金白銀!如某山水畫家,在近年的拍賣會上鮮有露面,但在去年一家拍賣公司秋拍上一鳴驚人,創出了上百萬元的離奇“天價”,這樣的游戲怎不讓人一眼看穿!又如有個人物畫家去年10月份畫價每尺不過200多元,年底就躥到2000多元,這不是炒作又是什么?他指出,任何一位大師或名家的畫作都是經過多年的市場錘煉,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攀升上去的,吳冠中的國畫價位也是從十萬元起步,經歷百萬最終突破千萬大關的,哪里是像如今這班如同坐火箭的“名家”一樣一炮竄紅。歷史上有哪個炒作出來的書畫家價位能維持長久?大多是曇花一現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偽名家”都將會露出原形。
作為專業藝術品拍賣機構的代表,來自北京的拍賣師馬子騫自曝書畫拍賣行業的家丑,向人們披露了拍賣公司的炒作“黑幕”。馬子騫說,書畫拍賣如今真是一個“吹牛不上稅”的行業,整個行業都興“浮夸風”。家家公司都說自己的拍賣會成交率高,成交價格高,如果不這樣“忽悠”,就擔心那些書畫名家不來找自己,結果形成一種普遍“居高不下”的虛假行情。為此,拍賣公司會找“托兒”來舉牌購買,報很高的價格,其實并不真的出錢,就像股票炒家一樣,“左手賣給右手”,把成交量和成交價格都炒得虛高不下,以吸引買家。過去國內每場拍賣會對外都宣稱成交了80%-90%以上,其實真實的成交率只在30%左右,現在為50%-60%以上,其實一般只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甚至更低。馬子騫強調指出,國內書畫市場的“泡沫”在去年被炒作到了頂峰,現在已經開始回落。今年書畫價格有很大回歸,投資者也開始回歸理性,可是拍賣公司還在到處硬撐著“唱贊歌”,真不知還要“忽悠”到幾時?“泡沫”會不會破滅?拍賣公司缺乏誠信直接導致了“名家”滿天飛,天價到處是,作品價值的水分越來越大,眼下拍賣市場的盤整,跟贗品次品充斥,買家望而卻步有直接關系。
專家們認為,在藝術市場中左右藝術品價值和價格的還有鑒賞家和鑒定家,他們的誠信也成為大問題。如某“大鑒定家”受金錢誘惑竟將石魯的偽作“鑒定”成真跡,結果落下一個笑柄。我們不難看到,由于中國缺少真正的鑒賞家和鑒定家,加上一部分鑒賞家、鑒定家受金錢誘惑,任意左右藝術品價值、價格;人們只認“名人”,而不管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和價格,使藝術品市場很不規范;藝術家為了作品賣個好價錢,不在藝術上下功夫,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出名;市場為滿足迷信“名人作品”的需求,不惜造假、售假。因此,要促進藝術市場健康發育,必須培養一批真正具有高尚人格和藝術鑒賞水平的鑒賞家和鑒定家,對藝術品的藝術水準、價值和價格作出判斷,為收藏家、投資家投資藝術品提供正確的參考,同時達到規范藝術市場的目的。
研討會總結認為,只有解決好誠信,中國藝術品市場才能健康發展。只有挑選具有高學術水準的優秀畫家的作品,拍賣公司進行規范操作,真正的藝術鑒賞家為收藏家投資藝術品提供正確的參考,才能保證人們的投資能降低風險,進而保值增值,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舍此無疑將帶來極大的投資風險。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