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們重金追逐 文房四寶拍賣也"搶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9-13]
國家郵政局本月10日發行《文房四寶》特種郵票,湖筆、徽墨、宣紙和歙硯(端硯)榮登被稱為“國家名片”的郵票。有關方面還在歙硯、徽墨的原產地安徽歙縣等地舉行了隆重的首發式,這不僅受到集郵愛好者的關注,還引起收藏家們的興趣。
湖筆、徽墨、宣紙、歙硯歷來被譽為“文房四寶”之中的佳品,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是書畫家創作書畫的“良友”。在拍賣會上,一些筆墨紙硯中的精品也成了“搶手貨”,成了收藏家們重金追逐的目標。
湖筆,發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因善璉舊屬湖州府,故稱“湖筆”。相傳湖筆為秦代大將蒙恬所創,千百年來,經筆工精心研究,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湖筆“尖、齊、圓、健”四大特色。由于筆毛較難保存的關系,如今拍賣會上一般以拍賣筆桿為主,除了常見的竹筆桿,還有瓷筆桿、玉筆桿、象牙筆桿以及雕漆剔紅筆桿。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一支明萬歷竹刻花卉筆桿拍出了60.5萬元;還有一支明宣德青花卷草紋瓷筆桿,在1997年嘉德的一次拍賣會上,也拍出了52.8萬元。
徽墨,生產始于唐末,由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創制,因質高受南唐后主李煜賞識,封奚廷珪為“世代墨務官”,并賜國姓李姓?;漳褂脛游锬?、純皮膠、植物油煙、純金銀箔、天然麝香、大梅片、公丁香等十幾種貴重中藥材精制而成,整個生產過程有十余道工序?;漳皥匀缬?,紋如犀,色如漆”,書畫家們公認徽墨“落紙如漆,萬載存真”。從1994年至今,國內許多著名拍賣公司都上拍過珍稀精美古墨,提升了古墨應有的地位和價值,拉動了市場認知。1995年,清代制墨名家汪節庵制《御題西湖十景詩彩墨》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經過激烈競價,以人民幣55萬元落槌,創套墨最高價;1996年翰海公司又將乾隆御制天府永藏墨拍至46.2萬元,刷新了單錠墨的最高紀錄。
宣紙,產于安徽省涇縣,始于隋唐時期,唐時涇縣屬于宣州府,所產紙張又集中到宣州府集散,故稱宣紙。宣紙在唐代就被列為貢品,被譽為“紙壽千年,墨潤萬變”。其品質獨特,主要原料為生長在皖南山區的青檀樹枝的韌皮和沙田稻草,生產要經過18道手工操作和100道不同工序,歷時1—2年方能制成。在今年6月的嘉德四季拍賣會上,10張清代丈二匹舊宣紙拍出了3.63萬元;而清代金繪龍紋宮紙(四十九張),在2003年拍出了26萬元的高價。在不少拍賣會上,一些古色古香、印有暗花或格紋的箋紙,常常受到收藏家們的追捧。
與廣東端硯齊名的歙硯,因主要生產制作地和成名地在古徽州歙縣而稱歙硯。早在漢、晉時期,已有歙硯名品問世。至唐代,歙硯名聲日盛。歙硯作為御賜品始于唐末,并在歙州設“硯務”。宋以后,歙硯品種增多,精品硯不斷問世,其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歙硯以其優良的品質先后榮獲國家優質產品、出口創匯金獎。作為國家級禮品,先后贈送給越南、朝鮮、德國及其他國家領導人。1996年,一方明素池歙硯拍出了7.7萬元;1997年,一方清乾隆御制八棱歙硯拍出了5.28萬元;而在去年,一方唐代王丘六足蓮花奉雙鳳池歙硯在北京拍出了126.72萬元的高價。
來源:新民晚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