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逐漸成為亞洲藝術中心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9-06]
———韓國慶熙大學教授、評論家崔炳植專訪
自1980年到臺灣文化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所讀碩士開始,崔炳植用了整整26年的時間研究中國藝術。但是26年后的今天,他還是坦率地說,“我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中國藝術”,因為“中國太大了” .
作為韓國慶熙大學教授、評論家,崔炳植多年以來一直關注中國藝術的發展,他說,“韓國人的特點就是突破性非常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投資也很大膽。韓國人來中國,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中國,利用中國人的眼光看待中國。
據崔炳植介紹,隨著韓國一些畫廊紛紛進軍北京,韓國畫廊協會也正計劃在中國建立一所畫廊,目的是通過中國建立與世界藝術市場的聯系,促進韓國與中國乃至世界的當代藝術交流。而且,韓國慶熙大學還要在798后面開辟一個空間,這可能在外國學校尚屬首次,該空間的建立主要是加強中韓學生的交流,由此可見中國藝術市場對于韓國的巨大吸引力。
在談到當地的藝術市場發展狀況時,崔教授稱,自去年開始,韓國國內的藝術品市場整體上漲了20%,特別是拍賣行業非?;钴S,韓國本土的SEOUL和K拍賣公司,其每場拍賣會的拍品大部分都會有80%的作品成交。去年秋天開始韓國的藝術市場變動很大,當代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在紐約蘇富比和香港佳士得賣掉不少,反響也比較好,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國際藝術市場的影響。
韓國畫廊已經有四十年的歷史,現代畫廊、國際畫廊、GANA畫廊是韓國本土影響力最大的畫廊。崔炳植說,“去年進駐北京的阿拉里奧并沒有這三家畫廊那么久的歷史,他們真正的開始是在北京。韓國畫廊的經營方式有三種:一是將中國藝術品賣給中國人;二是把韓國藝術品賣給中國人;還有一種是讓韓國人買中國藝術品。我認為不管采用哪種方式,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國的藝術市場,在中國,人際關系也非常重要?!?br/>
在他看來,中國的藝術市場的情況非常特殊,從世界范圍來看,其經營方式和活躍程度都非常少見。韓國在1980年左右的時候,經濟狀況非常好,房地產業很活躍,也曾出現過中國現在的情況,但是5、6年之后就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崔炳植認為:“現在韓國的油畫市場還比較好,但是傳統繪畫并不景氣。如果走西方路線的話,會比較容易受西方青睞,現在中國也有這種情況,但中國與韓國不同,中國的傳統非常深厚,且民族自尊心很強,所以可能不會出現韓國的情況。那些有學術地位的作品還是有很強的根基的。從去年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開始大受歡迎,傳統作品價位開始下降,這也是之前價格過熱之后的一個冷靜期。中國還是不可能永遠采用中國式的經營方式,因為畢竟現在中國也正逐漸走向國際化?!?br/>
在談到目前誰是亞洲藝術中心的問題的時候,崔炳植說:“早先日本的經濟發展狀況很好,東京一直扮演著亞洲藝術中心的角色,但現在這種狀況已經發生了改變。2000年開始,北京正在逐漸成為亞洲藝術中心,并開始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印度的發展很快,我認為印度在當代藝術上很有希望成為第二個中國?!?br/>
他說,“中國藝術最大的特點是現實寫實主義,不過影像和攝影等觀念藝術已經開始發展了。但是中國一些當代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很多年都不變,這是非常令人失望的現象。我覺得還是要慢慢來,中國的藝術還是很有希望的。中國藝術家要有自己的語言,同時不要忘記現代感?!?
上海證券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