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發現商代遺址距今3500多年出土文物百多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8-31]
一個普通的山頭竟埋藏著一片距今3500多年的商代遺址!這是惠州至今發現的最早的先民活動遺址。遺址位于惠陽鎮隆鎮大坪村后一個叫做窩尾坳的南面山坡上,總面積約3500平方米。上月17日至本月16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惠州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調查隊,對遺址進行了一個月的挖掘考察,挖掘面積850平方米,出土各類陶器和石器文物100多件。目前考古專家們確認窩尾坳遺址就是距今3500多年的商代前期,這一發現將填補惠州商代遺址的空白,對廣東省的商代考古也有重大研究價值。
在近一個月的挖掘中,完整的石錛、石戈,或是零星殘缺的陶器,100多件古老的文物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歷經幾千年歲月,挖掘出來的陶器已成為碎片,只有石器以及用于制作石器的石料和石料半成品保存完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馮孟欽說,出土的石環、T形環制造精美,陶器上有著豐富的曲折紋、方格紋、葉脈紋等紋樣,這些特征與其他商代遺址出土的文物特征相吻合,由此可確認窩尾坳遺址屬于我國商代前期,距今已有3500多年了。馮孟欽表示,與窩尾坳遺址所處同一時期的遺址,整個廣東省并不多見,它的發現對研究我國東南沿海早期居民生活提供了實物資料。
窩尾坳遺址初步估計面積約為3500平方米,現已發掘面積850平方米。馮孟欽認為,這里曾是原始森林,附近有一條小溪,當時生活在這里的居民主要靠捕魚、采摘果實為生。后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這里的自然條件已不能再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于是居民集體遷走,這個聚落因而消失。
馮孟欽說,出土陶器上精美的紋樣和石料半成品說明,當時聚落的居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所需要的工具、器皿都是自己生產,且制造業已有一定水平,聚落交流已達到一定的頻繁程度。他說,由于窩尾坳遺址處在大山坳里,人為破壞較少,遺址保存較為完整。但山上種植的荔枝林扎根很深,對埋藏在地底下的文物造成了破壞,出土的100多件文物中,陶器大部分成了碎裂的陶片。(黃禮琪)
羊城晚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