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古玩家姜廣明發現遠古玉“神徽”與古埃及獅身人面像驚人相似,于是大膽假設希望查出歷史真相在鴻基工藝城三樓,40歲的姜廣明已經在自己的古玩鋪里等著我們了。
他隨身攜帶著一個黃褐色的玉,用鹿皮小袋子裝著。就在半年前,愛好賞玩古玉的姜廣明在無意間發現,五六千年前中國良渚時期的遠古玉“神徽”與象征古埃及文明的獅身人面像有著驚人的相似。這一發現讓姜廣明激動不已,開始著手搜集兩個古文化之間相關聯的蛛絲馬跡。
中國良渚時期的“土筑金字塔”與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這兩個文化遺址中出土文物中出現的象形字、書寫習慣等等存在的相似點,在姜廣明看來足以改寫人類古代文化史的變遷。姜廣明提出大膽假設:數千年前,中國良渚時期的部分群體是否可能遷移至古埃及,同時將古中國文明帶到了古埃及,進而影響了古埃及的文明進程?
■大膽推斷:古埃及文化源自中國良渚文化
我們的話題就從姜廣明的這塊遠古玉“神徽”說起。
姜廣明的玉收藏經歷了從明清玉到古玉再到遠古玉的過程。在接觸到良渚古玉之后,姜廣明被其精美的紋飾所吸引。
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良渚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36年由施昕更首先發現于余杭市良渚鎮,今年正好是良渚文化發現70周年。
今年3月份,他在和朋友閑聊中發現,自己隨身佩帶的良渚“神徽”的神人獸面紋的上部是神人的臉面,頭戴羽冠,圓臉、寬鼻、闊嘴;下部是獸面,橢圓形的眼瞼、突額、寬鼻、闊嘴,圖案線條清晰,栩栩如生。與古埃及“獅身人面像”都是上半部是人,下半部是獸,頭戴羽狀冠、蓄長須,身披羽毛,有獸爪。獅身人面像是金字塔中法老的守護神,“神徽”則是土筑金字塔中巫師的守護神。
二者的象征意義也頗讓人玩味,都是太陽神的象征。人象征智慧,獸代表王權,人獸結合體象征威嚴與至高無上。
古埃及文化與中國良渚文化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從良渚文化年代更久遠的角度看,古埃及文化是否源自中國良渚文化?這些問號盤旋在他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小心求證:兩種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大膽假設提出來,姜廣明開始小心求證。他找來各類有關古埃及文化的資料和圖冊,并聯系遠在浙江的良渚文化博物館郵寄有關良渚文化的圖冊和研究書籍進行比較。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姜廣明找到了古埃及金字塔與良渚時期“土筑金字塔”的相似點:
金字塔以土丘覆蓋,之后再有第二個覆蓋墳墓的土丘,周圍有泥磚,亦稱作“方形墓室”,墓室之間有樓梯相連,逐漸成為金字塔。良渚時期的高臺土?!巴良缐币喾Q中國“土筑金字塔”是祭壇與墓葬的結合,由紅土臺、灰土圍溝等筑成,底座為方形,其內部構造也與金字塔類似,墓室之間也有樓梯相連。
姜廣明認為,金字塔用石砌成,中國傳統的墓室也以錐形造型為主,只不過因為以土筑成更易風化。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良渚文化遺址就是在江南水鄉沃野上遍布的一座座土丘,考古專家之前已發現,無論是堆筑的年代、形態和用途,這些遺址都與古埃及的金字塔有著驚人的相似,因此專家們形象地稱之為中國的土筑金字塔。趙陵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座。
姜廣明的研究還觸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包括兩種文化象形字的構造方式(音、義、形以及組合、借用邏輯等),從右向左、從上向下書寫習慣也相同。姜廣明還發現,古埃及在4000年前寫字顏料使用黑色,作者名字用紅色,也與中國書法黑墨紅章吻合。兩種文化的陶器都以黑陶為主。
根據史料記載,這一支在當時可稱為相當發達的良渚古文化,經歷了1300多年后,像一顆絢麗多彩的流星,在令人目眩神迷了一陣后突然神秘地“失蹤”了,給世人留下一個千古之謎。
姜廣明由此大膽推斷,良渚文化與古埃及文化無論是文字、建筑,還是禮祭都有著驚人的相似,它們之間可能存在某種尚不為現代人所知的聯系,良渚文化并沒有失蹤,而是可能隨部分遠渡重洋的良渚人一起,抵達了古埃及。他感慨地說,中國良渚文化不應該繼續徘徊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外。
■連鎖反應:希望古文物專家進行科學求證
今年4月8日,深圳商報大廈舉辦的“深圳市首屆民間文物鑒定大會”上,來自國家文物局副研究員、玉器鑒定專家華義武激動地招呼記者前來觀賞姜廣明的良渚玉“神徽”,稱其是6000前的寶物,難得一見。姜廣明斗膽將自己對良渚文化和古埃及文化的對比研究結果告知華義武,華義武鼓勵他說:“你應該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研究出來的結果大膽地披露,通過媒體對外公布,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話題,進行探討?!?
專家的話極大地鼓舞了姜廣明。他告訴記者,正因為發現了古埃及與良渚文化之間存在種種相似點,所以他對自己的論點相當自信。即使有人提出質疑,他也可以找出論據來?!跋M麅煞N文化是否存在關聯的討論會引起有關科學家的注意,通過一些科學手段進行驗證”姜廣明如是盼望。
■小建議
●開辟展覽平臺 展出市民藏品
姜廣明多次表示,希望能將他所收藏的一部分良渚古玉留在深圳,讓更多的市民能夠看到好東西。因為深圳毗鄰港澳臺,深圳古玩市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不過讓姜廣明遺憾的是,而找遍整個深圳市,竟沒有一處可供市民展出自己珍藏的地方,姜先生覺得很遺憾。他說:“深圳目前正在加緊建設博物館,能否開辟一個展覽平臺,讓市民可以在那展出自己的收藏,讓更多的人看到好東西呢?即使一個人拿出一個藏品,有一千個收藏家的話,就相當可觀了?!?
■相關背景
●重要古文明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于太湖地區。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余處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
陶器以黑陶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
良渚文化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余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里向外為紅土臺、灰土圍溝和礫石臺,外圍的邊長約20米。祭壇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
曾參加過世界遺產評定工作的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北大教授俞偉超先生在浙江省余杭市實地察看了良渚文化莫角山、匯觀山、土垣等遺址后再次強調,良渚文化遺址群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完全有資格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的存在,使中華文明有了一塊可以與古埃及、古美索不達尼亞(兩河流域)、古印度文明遺址并列的文明圣地。
古玩收藏家姜廣明展示他最愛的一塊“良渚玉”藏品“神徽”,他認為,從這塊神徽上可以發現古埃及文化獅身人面像的影子。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上,反復出現這種人獸面紋圖案。
來源: 深圳晚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