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書信珍品多來自廢品回收站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7-20]
英國《金融時報》7月19日載文《中國名人書信的收藏熱》,現摘要如下:
去年,中國書畫拍賣市場一度沸騰。上海朵云軒藝術品拍賣行的秋季拍賣會最后一場,拍賣師突然停下手里的小錘,宣布說,拍賣成交總額已經達到了2億人民幣。拍賣場里,甚至出現了背著書包的大學生,他們也湊了小幾萬塊錢,指望在字畫投資上揀漏。這種全民“熱昏”的直接后果,就是市場上出現了大量贗品,往年的贗品也趁著大好形勢紛紛現身。很多買家,手里攥著錢,卻辨認不出他們想要的真品。
與書畫相比,中國的名人書信因為造假難度高,行情反而一直相當穩定。一封真正的名人書信,當年的信封,信箋,郵戳,郵票,這些湊在一起,缺一不可。而且,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信件幾乎是唯一的交流工具,信的內容往往情真意切,比任何傳記都更加直接地還原當時生活情態。所以,一封傅雷家書可以從人民幣小幾千塊,一直追到4萬塊。去年年底,郁達夫致王映霞的七封情書更是拍到了37萬4千元的高價。
你可千萬不要以為這些名人書信都是名人或名人后代自己拿出來的。中國龐大的廢品回收站系統和臉色黝黑的拾荒者,是這些書信得以見人的“終端”。他們的脈絡像巴黎地下世界一樣,星羅棋布,有條不紊。這是一個肉眼幾乎看不見卻頻頻有致富神話爆發的世界。
在北京和上海兩地,穿街走巷的廢品回收者,都嚴格劃分了“管轄范圍”,有的甚至還像報社記者一樣有各自的奔跑“條線”。北京的廢品回收總頭目,心里有一張堪比googleearth的文化名人分布地圖。一些老翻譯家,著名學者居住的小區里,每天的垃圾都有專人負責翻揀。市面上多見的中國著名學者錢鐘書先生寫給翻譯家董先生的信札,就是董先生家的保姆不慎當垃圾丟出來的。等到保姆追出門,揀垃圾的人早已不知去向?,F在錢鐘書先生的一頁普通信札,市價是人民幣5千以上。
上海作家協會主席王安憶就住在我家小區里,據說她家的垃圾也沒有被放過。當代文化名人往來的書信,也有價值啊。有經驗的人說,連著十天去翻垃圾,可能都沒發現啥東西,第十一次,偏偏有貨。在中國,做這一行的,頭上哪天掉餡餅,誰又說得準呢?
和每日的堅持不懈相比,最令拾荒者開懷的是遇到那些中國老牌出版社和雜志社搬家。出版社往往將倉庫里的東西整體打包,當作廢品賣出來。所有打包的箱子不能翻看,一口價:10萬塊。這時候要考驗拾荒者的眼力和膽魄,這10萬塊的廢品里面,可能什么也沒有??赡芫陀袔淄ㄖ袊嫾倚毂檭r值人民幣100萬的信札,有胡適,徐志摩的信手涂鴉。
如果在這些廢品箱子里面掘到寶,中國的拾荒同行便艷羨地稱那些人“大出來了,大出來了”(發達了),一邊興奮地加大著自己手里的拾荒力度和范圍。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