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將舉辦系列文化活動 民間絕藝絕活杭州斗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6-01]
昨天下午,在省文化廳的“文化遺產日”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6月10日——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當天,杭州吳山廣場將舉行浙江省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暨第七屆廣場文化藝術節開幕式。
這將是近年來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來自全省各地的40余項民間表演項目,如戲曲類的新昌調腔、永嘉昆曲、臺州亂彈;曲藝類的四明南詞、杭州小熱昏、湖州琴書;舞蹈類的金華斷頭龍、衢州硬頭獅子、麗水畬族穩凳;音樂類的江南絲竹、嘉善田歌、舟山鑼鼓;絕技絕活類的舞鋼叉、甩火球等,將以民間斗臺的形式,在吳山廣場進行展演。
據介紹,浙江省首屆民間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還包括:在杭州舉辦的浙江省民俗風情剪紙藝術大展、在永嘉縣舉辦的浙江省民俗風情攝影大獎賽、在舟山舉行的2006中國鑼鼓邀請賽等。
6月8日晚,杭州劇院將舉行浙江省2006年“文化遺產日”文藝晚會,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宣布第三批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名單;宣布我省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單位和個人名單;宣布我省第三批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和第二批民間藝術家名單。
6月10日,全省所有125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將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同時,國有文物保護單位也將向社會免費開放。
活動指南
百個展覽免費開放
“文化遺產日”期間,全省各地的博物館、紀念館共有100余個展覽、展示項目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其中省級三家博物館將為“文化遺產日”推出三項特展:
6月9日上午10時,浙江省博物館將舉辦《盛世天工——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作品薈展》開幕式。該展覽匯集了我省11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75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共計174件,內容涉及雕刻、雕塑、陶瓷、織繡、金屬和剪紙等多種工藝門類。
6月10日至7月10日,中國絲綢博物館將舉辦《千年夾纈傳浙南》展覽,反映浙南夾纈工藝和當地的民間染織風俗,展示浙南溫州樂清、蒼南兩地的民間織、染工藝。
6月9日至10月30日,由浙江自然博物館制作的《地球的禮物——自然遺產特展》大型圖片展,將在我省150余所學校巡回展出。
多個講座免費開講
“文化遺產日”前后,眾多省內外專家、學者將在杭州舉辦多場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系列講座。
6月2日下午,在浙江圖書館,由遼寧大學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烏丙安主講《農村文化生態與新農村建設》。
6月10日下午,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由薛氏夾纈作坊主人、惟一的夾纈制作藝人薛勛郎主講《薛勛郎與夾纈的故事》。
6月10日下午,在省博物館,由浙江大學講師楊維靈主講《保護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
6月11日上午,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由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系教授鄭巨欣主講《歷史上的夾纈回顧》。
6月11日下午,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由北京青青文化工作室主編、東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項目主管張琴主講《中國昆曲的早期記錄——藍夾纈》。
6月11日下午,在浙江圖書館,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主任田青主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新聞助讀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是指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可移動文物是指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
來源: 浙江在線-今日早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