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歷史文化展開幕首日 千余市民捧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4-25]
據《揚子晚報》報道,昨日,耗資700萬元、歷時1年籌備的大型展覽《龍蟠虎踞——南京歷史文化陳列》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幕,僅僅一上午就有千余市民趕來觀展。
據悉,此次展覽從35萬年前南京地區原始人類的活動開始,一直敘述到20世紀的新南京,時間跨度數十萬年,是建國以來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南京歷史變遷的通史陳列。展覽分為“遠古文明興起”、“六代弘基豪華”、“唐宋衰而復振”、“明清江山一統”、“古都龍騰虎躍”5大部分,用800件文物和1000幅圖表以及大量多媒體設備,展示了南京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
鎮館之寶現身喜煞游客
南京博物館鎮館之寶——身價過億的元末梅瓶“蕭何月下追韓信”在昨天的開幕式上露面,讓不少特意趕來的游客驚喜非常?!奥犝f有可能露面,我一進展館就在打聽,果然看到了?!睅е畠阂煌瑏碛^展的許先生相當激動,因為早就知道在過去的展覽中這只號稱“10億元人民幣也不賣”的青花梅瓶只是偶爾露面,且每次露面都是以分鐘計算,“今天一上午都可以看到,實在太幸運了!”有此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數,幾乎每一個觀者都在這個花瓶邊駐足欣賞,因為博物館注明“不得拍照”,眾多文物愛好者只能“看了又看”,實在喜歡的還繞著圈看,工作人員不得不一再提醒“請大家注意秩序……”甚至出動保安疏散人群。 據介紹,“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發掘自明黔寧王沐英與元配馮氏及續房耿氏合葬墓,沐氏家族是明朝顯貴,世代鎮守云南。瓶子造型端莊,胎質細膩,通體繪有青花紋飾,正中畫的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瓶上,蕭何心急如焚,快馬揚鞭;老艄公用槳撐船,疑惑不解地看著待渡人韓信;而牽著馬的韓信耷拉著腦袋躊躇岸邊,進退兩難。以栩栩如生、美輪美奐來形容也不為過,這也是在昨天的展品中唯一不許拍照的“寶貝”,受到了最高級別的保衛。
舊時“360行”如今還有幾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是老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那么這“三百六十行”究竟是哪些行當呢?昨天的歷史文化展給出了答案。記者在展廳看到,有一條非常別致的壁上長廊,長廊里有一百多個正在工作的小泥人,有箍桶匠、彈棉花的、理發的、修雨傘的、開老虎灶的、做鹽水鴨的……這些巧手工匠們通過師徒口耳相傳,促使了當時經濟的發展,是“三百六十行”的一個縮影,反映了當時南京街頭的繁華。在兒子的陪同下來觀展的韓奶奶今年已82歲高齡了,看著這些可愛的小泥人特別高興,“我們小時候還能看到這樣的學徒呢,現在好多行當已經沒了,可惜喲?!闭桂^里還有一根木柱子格外引人注目,柱子上釘滿了各種各樣的號牌,有自用人力車證、一等板車證、甲等人力車證、警察局門牌等等,這些車牌也見證了近代史上南京曾有的繁華,比之現代的也毫不遜色呢。
觸摸屏可“摸”出歷史一頁頁
記者注意到,在民國歷史展區內,除了文字圖片資料外,還有6臺觸摸屏,分別根據六個專題制作了紀錄片,市民只需觸摸即可邊聽邊看。原來,民國歷史雖然時間不長,但事件多,重要人物多,一個展廳很難將其所有實物都陳列出來,博物館特別設計了觸摸屏,市民根據上面的提示操作就可以了解當時發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非常方便和形象。
南京最早記載的古戰場是哪里?“王與馬共天下”是怎么回事?蘭亭論辯又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南京最早的建筑師是誰?江南織造府曹氏穿的官服是什么模樣?南京人都知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可是南朝時候的佛像到底是什么樣子呢?1500年前的古羅馬帝國的玻璃杯是啥樣?看看有哪些姓氏在南京歷史上是貴族的姓?這些有趣好玩的答案就藏在展覽中,仔細看還會有更多的驚喜呢。
(信息來源:新華網江蘇 馮可、朱亞萍)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